论旅游景观中的乡土文化特色挖掘方法
2011-01-20王文星欧文锐
王文星,欧文锐
1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450004) 2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450004)
论旅游景观中的乡土文化特色挖掘方法
王文星1,2,欧文锐1,2
1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450004) 2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450004)
分析了旅游景观设计中,如何快速地挖掘出该地区的乡土文化特色,并归纳出3个方面。
旅游景观;乡土文化特色;挖掘方法
旅游的核心是文化,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深厚内涵,它们构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能否将地域的文化内涵深刻挖掘出来,是决定文化旅游开发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能够把文化内涵揭示出来,融入旅游景区的设计当中,就能够形成地方旅游的魅力与特色,就可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反之,地方旅游景区就难有与众不同的引人之处而流于平凡。在设计与建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时,可以从景观所处位置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方面来考虑。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尊重当地的地区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等等。因此我们在对一个旅游景区的景观进行设计改造前,首先必须熟知这个地区的乡土文化特色。
1 从自然景观方面挖掘乡土文化特色
从景区的自然景观方面来分析,可以结合该景区原有的地形地貌,结合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气候、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建筑物等等方面来进行思考。比如利用原有的山坡、丘陵、竹林、小道、水面、湿地等,在保持原有景观的乡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为旅客提供一个能够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当地独特乡土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比如名满天下的桂林,它保持了漓江山美水美的天然风光,并且适度开发改造了山川造型,典型的岩溶地貌赋予了它“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风光。靖江王陵、丽泽桥、迎宾桥、水晶玻璃桥、百年西街、龙脊梯田等旅游景区无不融入了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包括广西特有的建筑、民族服饰、植物等元素,无不赋予了景区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南方的景色,集中是以体现“秀美”、“精致”为主,温润有余而棱角不足,所以那里所生长的植物如桂花、银杉、银杏等,无不带给人强烈的地域性气息。
而在地处北方的中原,可以结合自身的地域气候、位置特色,在景区中选用适合的植物,如法桐、苍松翠柏、郑州市花月季等,无不彰显着地域风貌特色,甚至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2 从人文景观方面挖掘乡土文化特色
从景区的人文景观方面来分析,可以研究当地的文化发展、历史典故、历史遗址、民间传说、风土习俗等方面,找出特征与特色,提炼为元素应用于景区的设计当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一个地区几千年来的变迁,是城市或地方记忆的一部分,并且这些文化特色更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与共鸣。比如河北邯郸的学步桥通过利用成语典故——邯郸学步,将景区赋予了浓厚的古赵文化特色,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设计布景;又如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历史文化悠久,国内外享有盛名。它所传播的就是一种中原武林文化,并把这种文化特色融入到了景区的设计中,例如部分座椅的设计,雕有少林武僧的形象;巨大的嵩山文化浮雕墙也向人们全景展示着嵩山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郑州的黄河大观旅游景区的“炎黄二帝”雕塑,作为对黄河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它们高高地屹立在黄河岸边,给游览者留下深刻印象;郑州碧沙港的嵩山文化墙,也彰显了黄河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地域文脉方面入手,来挖掘中原的乡土文化特色。如民众平素里喜闻乐见的、植根于生活中的生活文化、民俗活动等,比如庙会中捏泥人、吹糖人、剪纸、麦草画、年画、皮影戏、中国结挂饰香包、绣球灯笼、清明上河图、手工绣方巾丝巾、民间手工绣花鞋垫、中国民间布老虎、花鼓、葫芦、踩高跷等。像其中的清明上河图,是河南开封特有的文化古迹,只要一提起它,人们就会联想起开封,所以在开封的旅游景区设计中,就可以挖掘这种乡土文化内涵,比如清明上河园景区的规划理念,就是为了演绎再现清明上河图中宋都的繁华街景而创作的;又如踩高跷,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在山西、山东、东北等地都有,中原地区的高跷却又演绎出了具有独特乡土特色的一面。比如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是有名的“高跷村”,那里的踩高跷与迎亲这种民俗活动结合起来,具有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3 从社会环境层面挖掘乡土文化特色
从景区的社会环境层面来分析,探求一个地方的旅游景区所存在的乡土文化特色,就需要在传统的文化特点基础上衍化出新的景观形式,即是运用一些新形式、新技术、新的价值观念来创造适合现今人们生存与生活方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乡土文化景区。
从以上3个方面,对旅游景区的乡土文化特点来进行挖掘和归纳总结,并找出最典型的例子和特色,为进一步分析探究旅游景观中的乡土文化特色打下基础。
[1]Chase,J.,Crawford,M.(eds.),Everyday Urbanism.New York:The Monacelli Press,Inc,1999.
[2]姚红梅,关于当代乡土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1999(11),52-53.
[3]俞孔坚,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200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