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C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评价分析*
2011-01-18程乐森胡善菊
董 毅,程乐森,胡善菊
(潍坊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1 强化《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评价的必要性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它强调运用伦理学的原理研究医学活动中人们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范要求。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认知、增强职业情感、培养职业意志、坚定职业信念和规范职业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2 基于BSC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构建
平衡记分卡(简称为BSC)是绩效管理的一种常用评估工具,能帮助组织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其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该课程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它从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及顾客四个相互关联的角度,构成一套《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评价系统。但BSC没有明确设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考核权重,降低了其对于实践教学管理活动的指导意义。本文引入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对总体目标重要性的权重及排序结果。
2.1 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选择
实践中影响《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构建教学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有层次、有标准、有步骤地全面开展,根据实践找出易于量化、突出重点的指标,提高整个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选择评价指标过程中,应以如何实现《医学伦理学》课程目标、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不同的影响因素和激励方式均应被纳入到该体系中。因此,该评价体系各指标的选择采用文献借鉴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员工报酬包括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前者主要是指货币形式的金钱报酬,后者包括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参与决策的机会、工作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等;[1]其次,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指标选择侧重于应用实践,通过对课程教师、学校管理部门当面访谈等方式,了解他们对教学管理的关注重点,最终明确《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见表1。
表1 《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学习与成长角度 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创新科研成果及科研团队建设伦理分析能力训练继续教育与培训课程教学检查监督与反馈机制顾客角度 学生评教督导组评教同行教师听课评教领导听课评教
2.2 确定各指标对课程教学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
在BSC四个指标层次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判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首要步骤,通常采用1~9比例标度法进行各层指标两两比较来确定矩阵元素的重要程度。[2]见表 2。
表2 判断矩阵的元素赋值
为确保该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多方征求专家意见,通过匿名调查的方式获得专家打分,最终确定《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见表3。
表3 《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综合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
应用层次分析法时,通常要用一致性指数CI检验各指标的优先顺序有无逻辑混乱。根据1~9阶判断矩阵RI的理论值及一致性比率计算公式CR=CI/RI,判断矩阵CR<0.08,即可认为该《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综合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对于二级指标,可采用同样的1~9标度法给出判断矩阵,同样按照根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及归一化后的指标权重系数,满足一致性检验即可。
3 《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评价体系讨论
通过该评价体系,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该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权重情况综合评价《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管理状况,明确该课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完善。见表4。
表4 《医学伦理学》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系数
3.1 充分发挥负向激励的约束作用
从以上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看,财务指标权重低符合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的属性。但同时应充分重视发挥负向激励的约束作用,如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该课程教学管理中的工作标准,或把教师的授课效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以此督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院已在实践中应用该方法,对于教学效果排名前3位和后3位的教师分别给予绩效上下浮动5%的奖惩,这已成为授课教师新的激励点,实施效果较为明显。
3.2 增加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安排
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主要由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3部分组成。其中,医德实践是医学伦理学的基础,是实践医德理论、体现医德规范的必要环节。如该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临床诊疗道德、护理道德、医患关系道德等,只靠书本知识讲授是不可能把医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医德素质的。因此,必须增加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学时。一方面,鼓励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定期到各地的教学医院为实习期学生做专题讲座,巩固后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一线优秀医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课程资源,定期参与该课程的讲授;或者在已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能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医德在实践医疗活动中的应用实例。
3.3 重视提高师生的伦理分析能力
据统计,我国大多医学院校会开设一学期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总课时约为30学时。[3]经过学习,大多数学生能清楚地讲出“知情同意”等基本的医学伦理学原则,能认识到医学伦理规范在医疗活动中的道德指南地位。但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对实际的伦理问题分析能力明显弱于伦理知识的掌握。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教师队伍中,不少教师只有人文背景,缺少医疗实践的临床经验。[4]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增强医学伦理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联系,重视提高师生对实际问题的伦理分析能力。评价体系中“伦理分析能力训练”比例较高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3.4 强化该课程的监管与反馈机制
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由于主观判断偏差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危机的相关影响因素,学生评教及第三方监督对教学质量危机预防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及督导组在期末作出了教学评价,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授课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利用评教结果提升教学质量,使得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教学监管机制,尤其是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应成为学校管理者思考的重点。
3.5 进一步强调各常规教学管理重点
以上评价指标中,教学团队建设、日常教学环节控制、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创新、科研团队建设等指标的权重比较大,而这些指标正是包括《医学伦理学》在内的各学科课程管理的重中之重。我院自1983年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以来,逐步建立了完整、科学、现代化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医学伦理学》获得了2005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荣誉称号。[5]这和我院自始至终重视常规教学管理重点的做法是分不开的。并且,在这些方面也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如教学团队方面,充分考虑到团队中“医”和“文”的师资结构比例;日常教学环节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课前准备、课堂质量、课后总结等环节的监控,并强调教学互长、教研结合。
[1] 刘昕.薪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于君英,李宏,杜芹平,等.品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9):180-181.
[3] 刘辉,胡志民,王涛,等.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5):115 -116.
[4] 曹坤明,白玉,王玉芬.成人教育《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97-98.
[5] 徐玉梅,程乐森.医学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认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1):64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