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
2011-01-17瞿理铜
瞿理铜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自2003年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大力推进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降碳产业”的发展,为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作出贡献。[1]
文化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同样也来源于生活。为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知识教学时要深入生活,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知识。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知识就要切实做到带领学生真正融入到生活中感受诗词中的魅力,将生活与古诗词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学习古诗词知识,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
对于低碳城市群,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在思考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内涵及对城市群的理解,本文认为:低碳城市群,就是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保障、分工合作等手段,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能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管理低碳的新型城市群。低碳城市群的核心是通过统一的制度创新、政策制定和技术开发与合作,实现整个城市群发展的低碳化。
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整理,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 SAS9.2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图表中用不同字母上标来表示显著差异(p<0.05)。
一、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群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社会活动,将传统城市群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城市群发展模式。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涉及经济、社会、能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低碳城市群及低碳经济建设要点,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实际及“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充分考虑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方向,长株潭低碳城市群模式应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城市之间产业分工、技术开发与合作、环境共同治理、统筹碳汇建设、低碳城际交通建设、统一制度和政策,实现城市群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2]模式如图1所示。
二、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规划起着引导作用。长株潭在建设低碳城市群的过程中,也要规划先行,编制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指导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1.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一般有两种匹配方法:在线更新和离线编程。大众品牌授权经销商(4S店)多采用在线下载软件进行更新、编程来解决这一问题,未获授权的可借助ODIS-E工程师软件进行离线编程,无需在线,即可完成本操作。
该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长株潭建设低碳城市群的条件进行分析,分析其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制定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的总体战略,明确建设的指导思想、空间发展战略以及未来发展目标。
图1 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模式总体框架图
2.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区域规划
此部分主要包括低碳城镇体系规划、低碳村镇体系规划、低碳型产业体系规划、低碳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低碳市政设施规划、扩大碳汇系统规划等内容。
观察组急性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排气时间(2.34±1.02)d、住院时间(7.52±1.04)d 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在现有的产业园区中选择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园区进行低碳经济试点,编制长株潭低碳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指导这些园区进行低碳发展。长株潭低碳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低碳经济园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结构、道路系统规划、绿地景观规划、市政设施规划。
三、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的联动机制
3.统一制度和政策
1.产业分工
合理的产业分工可以有效地避免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城市之间产业结构雷同、无序竞争等现象。因此,长株潭三市在低碳产业选择上,既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也要统筹考虑到与其他两个城市产业发展是否协调。
(2)课堂上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手段,由于西方网络发展较早,把互联网+引进教室的比较全面,,因此积我们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学习,这给双语教学中采用网络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例如:我们通常采用的短视频教学法:我们首先把教学小案例录入视频,在班级里播放,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方便学生课下复习。
2.技术合作
此次可行性研究采用成都优步实时出行数据计算油耗与碳排放,并通过与传统计算结果对比发现了实际排放与实验室工况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再次强调了采用真实数据替代传统统计数据的必要性;同时也认证了随着互联网革命所带来的发展(如大数据、云端计算等),获取和核实城市交通数据尤其是乘用车领域具有了可行性,可从传统的有限抽样数据转变成数据丰富的“实际、实时数据”。
为了使气孔及夹渣缺陷出现在加工面上而避免出现在非加工面上,需要将中小型套筒倾斜焊在直浇口上面。一般考虑将内浇口设置在铸件的端面上,当法兰壁薄时,将内浇口设置在壁厚大的中部弧面处。对于一些薄壁套筒铸件来说,采用图1(a)所示的横浇口立焊形式时,由于横浇口的凝固收缩,会使圆管口变形,因此采用图1(b)所示的直浇口侧浇,设置单个内浇口。
低碳城市群建设与低碳城市建设不同。低碳城市群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城市群内部的联动机制,促进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实现整个城市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的联动机制主要有:
长株潭城市群集中了湖南省绝大多数的科研院所,在低碳技术开发中,应该充分发挥众多科研院所的优势,积极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低碳技术开发1+1+1>3,促进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是把长株潭三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建设。因此,统一的制度和政策至关重要,它有助于统一建设步伐,便于协调管理。
长株潭建设低碳城市群,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是重要的驱动力。
城市群内部联系紧密,需要快速的城际交通体系。长株潭城市群可以通过构建快速、低碳的城际交通体系,加强长株潭三市的联系,如建设城际快速铁路。
本文分别研究了0.3MPa、0.4MPa和0.5MPa下,突出物的间距Δx为nd,n取1/20,1/4,1/2,1,2,3,…,9,10。
科技创新是通过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改变现有的技术体系,形成支撑低碳城市群建设的技术体系。长株潭城市群在进行低碳技术研发过程中,要注重跟国内外的合作,引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更要注重城市群内部的技术开发与合作,实现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需要对以下技术进行研究和吸收:
低污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长株潭三市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且同属于湘江流域。株洲和湘潭是两个重工业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它们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会影响到下游的长沙。因此,长株潭三市需要建立一定的环境保护治理协同机制,对城市群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共同治理、共同保护。
6.统筹碳汇建设
碳汇建设是低碳城市群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株潭城市群在碳汇建设中,需要进行统筹协调。加强对湘江沿线和长株潭城市群结合部的碳汇建设,重点抓好长株潭城市群绿心的建设,避免城市交界地带碳汇建设处于真空状态。
四、驱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4.低碳城际交通建设
㉑刘玉东:《社区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实质内涵》,《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科技创新
5.环境共同治理
(1)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不仅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性很小,而且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3]长株潭城市群目前拥有株洲、湘潭风电产业园和长沙光伏产业园。因此,应该加强风力发电技术、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的研发,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2)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长株潭城市群能源结构中,煤的比重较高,煤炭是碳基能源,其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不良气体。因此,应该加强研究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如碳基转氢基技术,从煤的气化中分离出氢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氢用来发电,二氧化碳液化后埋入地下,氮氧化物用以生产肥料,其中液化的氢可用做燃料电池的动力。[4]
3.长株潭低碳经济园区规划
(3)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碳捕获和封存(CCS)是一种将工业和能源排放源产生的CO2进行收集、运输并安全存储到某处使其长期与大气隔离的过程。碳捕获和封存主要由捕获、运输、封存三个环节组成。CO2的捕获,指将CO2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压缩的过程。碳捕获的主要目标是化石燃料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炼油厂、合成氨厂等CO2的集中排放源。CO2的运输是指将分离并压缩后的CO2通过管道或运输工具运至存储地。在美国,有超过2500公里的CO2输送管道,通过这些管道,每年有大约4×107t的CO2被运输到德克萨斯州用于强化采油。CO2的存储,指将运抵存储地的CO2注入到如地下盐水层、废弃油气田、煤矿等地质结构层或者深海海底或海床以下的地质结构中。[5]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减碳技术,长株潭城市群应充分发挥区域内众多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强对这种技术的吸收、消化。
(4)传统产业提质改造技术。传统产业提质改造技术是指对电力、交通、建材、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进行改造的技术。如电力行业内的等离子点火技术或微油点火技术、应用电机变频技术、煤种掺烧的燃烧优化调整技术等。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湘潭和株洲,工业主要以冶金、食品加工、化工、纺织等高耗能产业为主,因此,长株潭城市群应该加强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提质改造技术的研究。
2.制度创新
就经济管理工作而言,网络系统的构建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3]。目前,基于我国具体情况及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网络系统可对财务工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确保信息无差错,保证财务信息作用的正常发挥。例如,借助网络系统管理银行的现金、核算固定资产等。结合当前资金流状况,可采用网络系统对资金进行严格审核与监督,实现对资金的实时监控,从而有效避免和打击虚假财务管理行为[4]。
制度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制定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体系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长株潭建设低碳城市群,需要设计统一的制度和政策,便于整个城市群的管理。根据低碳城市群建设的要求,长株潭城市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1)成立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委员会。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下设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委员会,负责编制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制定统一的低碳政策和制度。在低碳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协调长株潭三市之间的关系。
(2)低碳法律制度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至关重要。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有《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其中《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2月14日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8年8月29日由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审议通过,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随着这些法律的颁布实施,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产业为典型的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环境在逐步形成,但具体到长株潭城市群乃至湖南省,《可再生能源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成效不明显。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使有关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长株潭要建设低碳城市群,应该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加快对《可再生能源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总体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
(3)低碳金融制度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应尝试建立低碳城市群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低碳金融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碳交易市场,随着CDM体制和碳基金逐步深入我国,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的企业可以通过CDM出售温室气体排放额度,赢得发展资金;另一方面,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实现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推行低息奖励的绿色贷款或者绿色政策性贷款。其次,在IPO准入和增发上实施严格的审核监管。另外,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产品。[6]具体如:环保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商业银行的低碳项目贷款,政策性银行的大型项目的环境结构性金融支持。[7]
(4)低碳土地制度建设。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重要的影响,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我国各土地利用类型综合碳排效应的测算:农地的碳排放强度为0.37吨碳/公顷,林地碳吸纳强度为0.49吨碳/公顷,是重要碳汇,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为最高,达到55.8吨碳/公顷,是其他用地类型碳排放强度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从建设用地内部碳排放强度来看,工矿用地碳排放强度最大,达到196吨碳/公顷;交通用地次之,达到43.7吨碳/公顷;而城乡商住用地排放强度最小,只有8.3吨碳/公顷。[8]因此,长株潭要注重土地利用调控这一重要手段。可以从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两个角度制定低碳导向的土地利用政策体系。其中增加碳汇的政策有:优化城市群范围内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林地的比重;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农地管理,防止抛荒以及改变用途为建设用地。减少碳排放的政策有:加强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管理,做好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倡导农地施用有机肥以及秸秆还田,减少农业碳排放;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5)低碳财税制度建设。财税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制度,政府增加对某行业的财政支出和减免其税收,对于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低碳财税制度设计的着眼点即希望通过新的财税制度的确立,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低碳化。具体可以设计为:长株潭地区财税部门通过发挥财政资金贴息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入低碳行业和低碳产业项目;增加低碳技术研发的支出,提高其在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对减碳效果显著的企业和个人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的金融机构实行免税政策;注重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开发贷款的作用,对于符合低碳要求的大型公益性项目,建立省、市两级财政的风险分担机制。[9]
[1]顾朝林,谭纵波,韩春强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68.
[2]周玉波,李小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与“两型社会”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3]康晓.中国开展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的途径与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09,(6).
[4]牛文元.实现从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转变[EB/OL].http://www.clr.cn/front/read/re ad.asp?ID =70217,2005 -01 -01.
[5]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简述[EB/OL].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55060.2009 - 11-06.
[6]张芳,郭艳丽,丁海军.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金融支撑体系研究初探[J].生态经济,2008,(8).
[7]刘贵生.能源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8]碳排放:土地利用调控新课题[EB/OL].http://www.m lr.gov.cn/xwdt/jrxw/200 912/t20091225_130977.htm,2009 -12 -25.
[9]谢自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策[J].湖湘论坛,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