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

2011-01-17吕慧锦韩学广屈文燕胡俊平程少卿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吕慧锦,韩学广,屈文燕,胡俊平,程少卿(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有一定的相关性。产业结构的变动会造成就业结构的变动,反过来,就业结构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同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是否协调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合理的标志[1]。而常见的分析二者关系的方法有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平衡发展状况对于合理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有极大的帮助作用[2]。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从而达到使二者协调发展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实证分析,从而指出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其中,一、二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持续稳步上升,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和趋于合理。

1.三次产业就业总量持续扩大

1989年以来河南省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20 年间共增加2 006万人。其中,2009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 509万人,增加了944万人,是促进全市就业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表1 河南省1989~2009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 (万人)

数据来源:河南省2010年统计年鉴.

2.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也不断加大,随之而来的是三次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很大,不过吸收劳动力的潜力却远不如第三产业。2009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达到了25.4%,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指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3],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常见方法之一。一般都是采取相对值来进行计算,其基本公式为:

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比重/就业的产业比重-1

其含义为,当结构偏离度趋于0时,表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处于均衡状态;当结构偏离度为正数,表明产业产值比重大于就业结构比重;当结构偏离度为负数,表明产业产值比重小于就业结构比重。偏离度的数值越大,表明结构越失衡;偏离度的数值越小,表明结构越均衡。据此,可以计算河南省历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

数据来源:河南省2010年统计年鉴.

图1河南省1989~2009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

据此可以对河南省近二十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进行分析:

一是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越来越偏离零值,到2009年,结构偏差系数已达到了-0.69417,这说明第一产业不能提供更多岗位来吸纳更多劳动力,剩余的劳动力需要不断地输出到其他产业。

二是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而且最大,第二产业的结构偏差程度呈现波浪状趋势,这说明:第一,该产业有很大空间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第二,1989~1998年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值总体来说是逐年波动式上升,从1.238133上升到1.621575,由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过高,两者相比较说明第二产业正在走一条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路线,资本投入是第二产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下降;第三, 1998年后,该值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说明该产业各部门在这个时期接纳越来越多的从其他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同时也意味着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逐步趋于均衡。

三是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值都大于零,这说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大于其就业人员比重,意味着在第三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就业空间,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系数越来越小,且越来越靠近零值,这说明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相互协调,逐年趋于平衡状态,进而说明第三产业可以容纳的劳动力规模逐渐减小。1991~1998年这几年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值大幅度快速下降,1999年以后,结构偏差系数又由高到低波动,但波动幅度稍缓,这说明河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度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第三产业用人机制相对于一、二产业更加灵活,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的难度也较低,第三产业现已成为对吸纳劳动力作出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但是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改善空间。

三、河南省各个产业增长对就业的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变化的百分比,也是衡量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常见方法之一。公式表示为:

就业弹性系数=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GDP增长率[4]

其含义为,当就业弹性系数大于零时,其值越大,产业GDP的增长越能拉动就业的增长;当就业弹性系数小于零时,产业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产业GDP为正增长,就业为负增长,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就越大;另一种为产业GDP为负增长,就业为正增长,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就对就业的吸入效应越大。据此,可以计算河南省历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弹性值,见表2。

表2 河南省1990-2009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与总弹性

数据来源:199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在1993~1995年、2001~2002年、2004~2007年、2008~2009年为负值,而在这段时间内,第一产业带来的GDP为正增长,而其就业人数为负增长,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人数产生了挤出效应。但这并不代表第一产业的增长抑制了就业,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不断减小是由于在第一产业每产生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增量变小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99年和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分别为2.5146和2.2807,处于1990~2009年近20年中的历史最高值,按照公式来说,说明在这期间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大大地推动了就业的增长,但是结合实际分析,其原因是在此期间整个社会经济波动比较大,造成了城市就业率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在城市中的大部分流动劳动力返回第一产业的生产中。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基本上都大于零,说明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比较明显,对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纳功能[5]。在1998年,其就业弹性系数小于零,这与当时的就业增长率为负值是相对应的。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为正值,说明第三产业随着产出的增加,该产业的就业人数的绝对数量也不断地增加[6]。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很大一部分产业部门对劳动者各种高新技术要求不高,从而进入门槛较低。虽然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改善空间很大,但由于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其产值目前在GDP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因此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并未明显高于第二产业。

从总就业弹性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河南省总就业弹性呈波浪式变化,但长期来看,其增长趋势与经济增长的趋势比较一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河南省总就业弹性为负值[7]。此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改革,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就业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2002年以来,就业弹性系数恢复为正值,并逐年上升,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就业容量有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总体来说,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不断缩小,但目前产业结构的升级先于就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有待改善。为此,需要实施恰当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政策,来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平衡关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1.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其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整体上来说,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不断外流。随着现代农业科技迅速的发展,应努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劳动利用率;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拉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链,增加就业岗位,从而使第一产业的结构与其就业结构平衡发展。

2.改善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加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其扩大就业的能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科技含量,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推动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内部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在实施工业发展政策的同时不忘兼顾就业目标[8]。加强支柱性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延长和拓宽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政府应实施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就业容量,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中小企业的独特优势,比如进入成本相对较低,就业机制灵活,在吸纳就业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

3.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最容易吸纳转移劳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规模的良好途径。但是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水平不高,这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要想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首先应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服务业,而且全国都在积极发展咨询、金融、科技等现代新型服务业,河南省也应跟随步伐,一方面加快传统服务业升级,一方面扩大新型服务业规模,扩大就业容量。

4.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协调创业、就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政府应建立一套能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就业体系,将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等政策性活动制度化。政府应加大实施扶持就业,如岗位补贴、信贷担保、税收减免等,同时还应鼓励创业,尤其是对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对于大学毕业生实习,应提供更广阔的选择范围和更多的机会。

政府应以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主导,把扩大就业和进行失业调控相结合[9],促进创业对扩大就业的带动作用,进而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战略目标更进一步。

5.加强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人力资本

由于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2010年11月12日举行的中国郑州2010产业转移系列对接会上,河南省共签约项目381个,投资总额1 371.3亿元,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承接产业的转移会带动大量就业,但是新型产业要求高素质劳动力,因此,河南省应加强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与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相适应[10]。

参考文献:

[1]张海涛.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0):98-99.

[2]常丽. 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49-55.

[3]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1):36-40.

[4]吴安.中国产业及劳动力逆向流动分析——以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12-19 .

[5]师博,秦放鸣.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3,(3):48-52.

[6]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22-30.

[7]杨青山,李红英,梅林.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区城市场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4,(3):314- 319.

[8]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9):9-13.

[9]陈帧.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8,(2):90-95.

[10]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经济学家,2007,(5):49-54.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