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的思考

2011-01-16彭爱萍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新闻学培养目标广播电视

彭爱萍

(1.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2.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目前,教育部已发出《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11号),其中涉及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修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主体于活动前对人才培养活动结果的一种预期和构想,这种预期和构想指导课程设置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时代在发展,高等教育在改革,新闻媒介在变革,这些新语境都在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涌现,需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更新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改单一的培养模式为多样化培养模式,加强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创新能力、媒介融合能力、国际传播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探索满足学生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宏观角度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一般由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组成,即国家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宏观),不同层次院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某一类人才培养目标(中观),每所学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微观),并且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次呈上下位关系。所以首先要制定国家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现阶段应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修订国家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再依据国家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对国家层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有自己院校特点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

一、宏观层面——对国家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的思考

目前沿用的1998年版教育部制定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1]。这一培养目标在当时无疑是较恰当的,但是时过境迁,这一培养目标是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制定的,是精英化的产物,滞后于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展的需要,应予修订。该培养目标共有四层含义,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层含义:提出了“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仅说明了应具备的知识。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应是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应该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媒介融合理念、国际化理念、创新理念,还应体现新闻传播教育的灵魂。2005年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达成的“北京共识”这样表述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具有神圣的职业良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工作者。[2]依然把新闻职业精神的培养视为新闻教育的核心,说明任何形式的新闻教育都要把新闻精神的培养作为贯穿专业教育始终的命脉和红线。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调整为“具备神圣的职业良知、新闻传播学特别是广播电视学基本理论、宽广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知识和国际化视野、适应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第二层含义:明确服务的范围是“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强调服务的重点是广播电视行业,然后是其他新闻宣传部门,这里的广播电视应是指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新语境下,广播电视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外,从形式上衍生出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等新媒体类型,从机构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广播影视制作公司等产业类公司,同时媒体以外的不同行业,对具有传媒意识或“一专多能”的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推动形成“泛媒体化”从业的新需求[3]。因此,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服务的范围得到拓展,应为“视听媒体及其他泛媒体”,这里的视听媒体包括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及各种视听新媒体。

第三层含义:明确面向的岗位是“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岗位”。新语境下,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化的发展对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增加,应体现经营岗位的需求;服务的范围拓展到“泛媒体”,相应的岗位也应突破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采编播及管理岗位的需要,扩大到“泛媒体化”岗位的需要,包括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音视频制作和编辑岗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宣传公关岗位、广电媒体急需的评论和营销等岗位。

第四层含义:培养人才的落脚点是“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既脱离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也脱离了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从“高级”二字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以单一本科教育为主上升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存的格局,本科阶段生产的只是初级产品,高级产品要由研究生教育来完成。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认可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时,直接进入社会高层次管理岗位的机会越来越少,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原来的本科层次上升到研究生层次。[4]而且这一目标过于单一,新语境下需要的是多样化人才。从“专门人才”来看,实质上是专才的培养定位,体现的是精英教育阶段过分追求专业教育的理念。杨志坚博士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基本定位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无论是教育部各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还是教师和学生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或“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持相对否定态度,而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定位持相对肯定态度。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基本定位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认为从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的角度看,这种人才具有通才的性质,但不是通才;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角度看,这种人才具有专才的性质,但不是专才;它也不只是复合型人才,因为复合型人才的落脚点在于知识的复合,虽然逻辑性地包含着对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视,但不强调应用;它也不只是应用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落脚点在应用能力,虽然逻辑性地包含着对知识的重视,但不强调知识。它一方面可以避免通才与专才的局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整体来看,它是介于通才与专才之间的一种人才类型。[5]笔者认为,“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既能体现新语境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又能体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是新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较恰当的层次类型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新语境下国家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具备神圣的职业良知、新闻传播学特别是广播电视学基本理论、宽广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知识和国际化视野、适应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在视听媒体及其他泛媒体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经营管理、宣传、公关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中观层面——不同层次院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的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拥有的办学资源、生源的质量、服务的面向等都是不同的,因此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是不同的。从人才培养的面向看,211院校属研究型大学,大多数属教育部主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金字塔的顶层,面向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培养人才,就业岗位往往是行业的中上层;一般本科院校大多数是省属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是学校的办学宗旨之一,主要面向地方培养人才;作为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出现的新生事物的独立学院,设置的初衷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与一般本科不同的是以非财政拨款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以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主要领导模式的民办机制,独立学院虽然也是面向地方,但它更注重资金投入的效率,更有针对性地直接面向某些区域或行业。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人才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三类,即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体系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6]

按照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情况,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学术型精英人才。研究型大学以其优良的学术条件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担负着弘扬学术、造就英才的使命。但是目前处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上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上升到硕士层次。而且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一部分愿意以研究为业,目标是考研究生,成为准学术型人才;一部分本科生出于自己的个人意愿,不想以研究为业,直接进入职场;这样就给研究型大学提出了既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又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重要求,但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定位于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相应地,一般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独立学院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到底具体侧重培养哪一种人才,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定,并且上不封顶,少数优秀学生也可培养成准学术型人才。

由此,可以得出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三种层次学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见表1)。

表1 三种层次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微观层面——每所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上只是一类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不是最后成形的每一所学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每一所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还要结合依托的学科背景和生源特点等进行最后的定位。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所在的学校有综合类、工科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语言类、农林矿业类、艺术类、传媒类等12大类;所在院系有新闻传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教育学院等多种类型。不同学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依托自己的这些学科背景,培养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就会呈现不同的特色。如工科院校的“文理交叉型”、外语类院校“国际报道型”、财经院校的“财经新闻型”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等。每所学校之间、同一所学校每年的生源特点都是不同的。每所学校根据每一届生源的兴趣、爱好、潜能、就业目标等个性特点设置方向进行分类培养,最后每所学校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动态的多样化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势在于:一是每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固定的一种,根据学生的特点至少在两种以上;二是每年修订起来更灵活方便,可避免四年修订和较长的培养周期带来的滞后性,能更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市场多样性需求。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J].国际新闻界,2005(6).

[3] 陶达嫔,范以锦.传媒教育的分类分层分级值得探索——泛媒体化背景下的传媒教育探讨[J].今传媒,2010(7).

[4] 何仁龙,朱军文,潘艺林,等.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与反思[J].化工高等教育,2004(2).

[5] 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二)——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J].辽宁教育研究,2004(6).

[6] 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新闻学培养目标广播电视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