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1-01-16
来信
要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十一五”期间,上海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作用日益显著,高新技术不仅在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为“主角”,更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数据的攀升并不代表创新效率的提升。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短板,首先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是金融资本对科技创新仍然缺乏有效衔接和支撑;再次是因为体制机制上的制约,在知识创造、转移、扩散和转化的链条中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此外,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也有待强化,这关系到上海科技创新总体效率。因此,“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应当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
(上海 陈杰明)
必须给民营企业充分的舞台
上海曾经是冒险家的乐园,但时至今日,上海创新动力却在弱化,各类企业众多而引领时代者寥寥,财富大量集聚而创新资本缺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上海优秀企业家队伍的缺失。一个产业的开创,必将伴随着一批标志性企业的崛起。犹如工业革命造就通用电气、汽车产业发展造就福特汽车、个人电脑产业崛起造就微软、互联网革命造就谷歌。上海要培育原生的企业家队伍,必须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营造鼓励冒险、不怕失败、追求卓越的氛围,营造低成本、公平、高效、透明的政府服务,营造促进中小企业“野蛮生长”的制度环境。着力培育一批土生土长的明星民营企业,并带动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崛起。上海要想成为全国的上海,必须给民营企业充分的舞台。
(无锡 孙振悦)
孵化器更应该注重软服务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孵化器建设规模已在世界上形成相当影响。通常意义上,硬环境的营造比软环境的营造要容易,也容易被人看见,也容易形成政绩,也容易让孵化器享受到利益。软环境的营造就不一样,常被人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目前而言,孵化器软实力的提升应引起重视,否则,服务创业者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会成为一种良好的愿望而终究无法实现。针对服务,孵化服务人员更应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硬服务为软服务,变政策服务为咨询服务,从而起到真正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起到孵化、培育的作用。
(杭州 小柯)
当技术在奔跑时,管理要紧跟其后!
7月23日,发生在温州的动车追尾事故将铁道部和中国高铁推向风口浪尖。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分析,事故主要是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升级显示为绿灯。一时间,舆论汹汹,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中国高铁似乎处于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窘境。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自主创新,但其实,真正自主创新的成果并不多,在国际上能够叫得响的东西也很少。这几年,真正能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还是高铁和天河一号巨型计算机。从2004年中国高铁第一次参与国际性大投标到2009年与俄美等国签订高铁合作项目,中国高铁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竞争对手到合作伙伴的跨越式转型。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时,高铁被一些外媒视为中国现代化王冠上的钻石。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任以来的第二次国情咨文中表示,中国高铁领先美国15年;美国《时代》周刊也承认“中国迅速发展的高铁网让西方感到某种程度上的嫉妒。”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高铁为国人长了脸。但是,自京沪高铁开通后,事故频发,特别是23日晚,温州发生动车追尾特大事故,西方媒体在评价上迅速变调。24日的《纽约时报》将温州动车相撞事件称作“中国现代化计划迄今遭遇的最严重的打击”;德新社评论说,“对于已经变成中国自豪之源的高铁来说,23日晚发生的中国动车相撞事故可能是迄今最大的挫折”;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则如此形容:“一场大暴雨击溃了中国的高速列车,也击溃了中国高铁的雄心壮志。”
国人也不禁质疑,这几年,中国GDP发展迅速,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很多地方已经不逊色于发达国家,但在管理运营这些基础设施的方面,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我们是否走得太快?
的确,高铁追尾事故着实让人痛心。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中国高铁及新近发生的事故?这是目前政府必须面对和回答的紧迫问题。笔者认为,对待中国高铁及事故,应当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态度:其一,高铁是个好东西,不能因为出现事故就全盘否定;其二,要切实查找原因,调查既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细节,也绝不回避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关心的任何一个问题,确保事故原因彻底调查清楚,确保调查的结论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第三,铁道部总结教训,在技术和维护上加强管理,定期检修,保证信号系统和列车自动保护装置的顺利运行;加强各个调度中心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在科研上继续攻关,最大限度的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