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责任全面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2011-01-16
■ 本刊记者 李 莎
强化责任全面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 本刊记者 李 莎
从河南双汇“瘦肉精”到上海曝光的“染色馒头”再到近日安徽的“牛肉膏”,一件接着一件的食品安全事件,考验着社会的承受底线。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对全国43家地方政府网站的调研,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信息披露还不到7成。这一数据无疑是对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的考问。
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发文,全面部署打击非法食品添加剂。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强化监管,一场以围剿非法食品添加剂为重点的食品安全整肃风暴启动。
一、加强通力合作,实现有效监管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导火索已经被点燃,全社会食品行业的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将受到食品安全问责的影响,其中原材料提供环节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少,而食品加工、销售环节将是整治的重点。”食品领域有关专家表示,“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迫切需要的是执法者的责任心,生产者的道德和良心。”
生产环节: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出现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原因是观念在作祟。法律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从事食品工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要依法经营。作为企业家创办企业,目的是不择手段赚钱,还是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者服务?这取决于一个企业家的道德与社会责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党委委员马勇说。
监管环节:监管未落实到位
“从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卫生部负责标准的制定。到目前为止,梳理所有现存的标准,会发现过去有多套标准存在,有些标准是重复交叉,有些相互矛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表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大,食品涉及面太广,工作难度非常大。每种食品生产流程环境复杂,政府监管难度就加大,但是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好协调,不能推脱责任,让受害的消费者无所适从。同时,也应鼓励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信息发布做到更加可信公正。如果政府单方面存在信任危机,也可以借助第三方,以达到真正的公正。”
国际经验:执法者要有责任心生产者要有道德和良心
据了解,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往往处于动态更新中,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有较好的联动机制。英国、德国等都有相应的独立研究机构,经常能早于政府部门发现一些食品安全风险,并提出独立的研究报告。食品标准并非一定了之,也要不断更新进步。道德沦陷并非发生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人收入水平不高才是病灶所在。
二、各地打击非法添加,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北京:科学检测 全程监控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从三个方面概括介绍了北京市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的做法和经验。
一、健全风险监测机制
一是完善监测体系。全市设立3000个风险监测点,各监管部门年监测食品样本12万个,生产经营者年自检样本18万个,覆盖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和可能用于高风险食品生产的250余种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二是提高风险发现能力。建立了包括3000余种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的数据库。三是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对110家国内外食品相关组织、媒体发布的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线索进行监测,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加强抽检控制。
二、构建全程监控体系
在食用农产品环节,继承巩固奥运成果,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严格落实添加剂生产许可和使用申报制度,全面落实企业按批次检验、质检部门每周抽检三聚氰胺的制度,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原料采购和生产配料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在食品流通环节,加强食品添加剂销售、运输、仓储的管理,切断非法添加物的供应渠道。在餐饮服务环节,积极推行食品添加剂计量和采购索证制度,依法严惩在餐饮加工中添加非食用化学物质或采用非食品原料加工产品的行为。
三、构建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基层组织网络。动员320个街道乡镇、上千个居(家)委会、近万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广泛排查非法添加物隐患,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网络。
二是完善责任体系。明确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管理责任以及部门和属地监管责任,实施非法添加物责任倒查,制定考核评价办法。
三是构建信用体系。建立了49个部门联网的食品信用信息平台,统一归集、公布食品经营者的信用信息并永久保存,形成了“一处违法、处处受制”的有力约束。
四是完善标准和法规。修订《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加大对向食品中违法添加化学物质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工作中构建的长效机制纳入法制轨道。
浙江: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
“我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做好食品安全监管任重而道远。”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
一是加强领导抓责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制定出台了有关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将整治工作纳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并每年召开全省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整治工作,组织暗查暗访和现场督查。
二是分段监管抓落实。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省质监部门专门设立了食品添加剂审查机构,严格组织实施生产许可,完成全省235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审核建档工作,并制订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申报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督管理意见》和《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四项制度》,狠抓落实。
加强食品添加剂的流通监管。工商部门在全省推行“一票通”制度,修订完善《流通领域食品销售者经营行为规范指引》,禁止经营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食品添加剂。
严格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部门确定2011年制(修)订现榨果蔬汁等7个地方标准,累计完成食品企业标准备案4583件,总结编制了《餐饮业食品添加剂监督检查指南》,统一监管和处罚标准。
三是重点环节抓整治。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禁用高毒农药和兽药、养殖环节中使用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单位滥用添加剂和使用非食用物质、无照经营食品添加剂等难点问题开展集中整治,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抽检工作。
四是风险监测抓预警。浙江省自2000年开始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监测,2010年将食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纳入监测计划,对省食品安全起到了较好的预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