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类联接对比及应用
2011-01-15凤群
凤 群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类联接对比及应用
凤 群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基于自建的安徒生童话集平行语料库,通过类联接的检索,对比分析了英汉运动事件框架的动作、路径和背景表达的差异,及其对英汉动作场景叙述风格的影响。提出在英语中由于丰富的路径表达,动作场景叙述整体动中见静、直观可感;而汉语中由于方向动词的大量使用,动作场景叙述整体动态跳跃、朦胧抽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地道的运动事件框架表达,体现译文的叙述风格。
运动事件;类联接;叙述风格;翻译
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被广泛地运用于语言学各领域,包括英汉对比的研究。很多学者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观察英汉语言在语法和其他语言相关层面的共现现象。这种共现现象并不拘泥于词汇的搭配,已经扩展到句法和篇章层面上。类联接,作为共现现象的一个重要概念,首先由弗斯在1957年提出,他认为类联接是“语法类别共现关系”[1]。米切尔对类联接下的定义是:语法范畴的组合,不是与词语搭配平行的抽象,而是关于句法结构和范畴的陈述[2]。所以类联接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包含词语搭配的句法框架,比如说:N+V是一个类联接,它代表名动搭配;so+adj+that也是一个代表一类搭配的类联接。“类联接必须要有大量的实例作依据,才能概括和确定一个语法搭配的模式,所以要依据语料库。”[3]目前基于语料库运用类联接的英汉对比研究尚不多见,本文试图在自建语料库的基础上,研究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类联接差异及其在语篇文体分析和翻译中的应用。
一、运动事件框架及其英汉表现
Talmy在1991年构建了“事件框架理论”(event framework theory),事件框架即“在概念上表述了由一系列的要素和关系相互关联的一个完整事件”[4]。根据认知域(cognitive field),事件框架表现为五种类型:运动事件、时间事件、状态事件、动作关联事件和完成事件,都包含了四个成分:图形(figure)、背景(ground)、激活过程(activation process)和联想功能(associative function)。图形即“处于注意焦点的事物”,背景为“客观事物的参照物”,激活过程为“物象相对于背景所做的‘转变’或者‘静止不动’”,而联想功能是“在物象和背景之间建立某种联系”[4]。在这四个成分中,最有区别性的特征是联想功能,亦称为“核心图式”(core scheme)。在运动事件类型中,这四个成分分别表现为:图形、背景、运动(motion:物体对参照物的移动或静止)和路径(path:物体相对于其背景的空间动态移动或者是静止存在),而路径即为运动事件的核心图式。在Talmy研究的基础上,F.Ungerer &H.J.Schimid认为可以将对运动事件划分得更细致一点,运动这一激活过程应当包含动作发生的动机(cause)和方式(manner),所以一个运动事件的认知构成应当包含六个成分:图形、背景、动作、方式、原因和路径[5]。
按照各种语言路径表达的词汇化手段不同,即路径是由主要动词表示还是由外围成分(与动词词根构成除名词及介词短语补足语的任何成分)表示,Talmy将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 language)和外围-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 language)。前者典型的如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后者典型的包括英语、德语在内的印欧语系语言和汉语,例如,汉语句子“小孩跑出了院子”,用英语表示为“The boy rode out of the yard”,用德语表示为“Der Junge ritt aus dem Hof hinaus”(“The boy rode from the yard out”),用法语表示为“Le garcon sortit acheval de la cour”(“The boy exited on horse from the yard”),用西班牙语则是“El chico salio a caballo del patio”(“The boy exited on horse from the yard”)。在此例中,路径在英语中表现为“out of”,为小品词,属于外围成分;在汉语中表现为助词“了”,充当补语,属于外围成分;在德语中表现为“out”,为其动词“ride”的前缀,也属于外围成分;而在法语和西班牙语中,路径都是由动词“exited”表达的。由此可见语系间的差异。
虽然英汉同属于外围-框架语言,路径都由外围成分表示,以表达图形相对于背景静止或者移动的方式和轨迹,但在具体句法共现上有所差异。本文旨在运用语料库方法探索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在类联接上的差异,从而给英汉叙述语篇的风格对比和英汉互译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对比分析
1.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来研究英汉运动事件的表达。所研究的问题有: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在类联接上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对英汉叙述语篇的风格和翻译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启示?
为了获得以英语为母语的叙述者对运动事件的表达,作者自建了含有50篇安徒生童话集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 of Anderson Fairy Tales,以下简称PCAF)①PCAF英语语料部分出处(涵盖了从1835年到1875年期间创作的50篇著名童话故事:包括A Story from the Sand-hills,Little Tiny Thumbelina,The Garden of Paradise等在内):Hans Christian Anderson:Fairy Tales and Stories,trans H.P.Paull,1872(http://hca.gilead.org.il/);汉语语料部分出处(节选同名50篇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作品集,林桦译,1995(http://www.mypcera.com/book/wai/no/fa/antusheng/index.html),用ClawsL7对PCAF英文语料部分附词性码,利用LJCorpus软件对汉语部分语料作分词处理和分析。PCAF内含英语童话故事及其汉语译文,作为故事叙述文本,有大量的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场景描写,是叙述文本中运动事件路径的典型表现。为检验该语料库的代表性,以LOB作为参照语料库(由英国Lancaster大学与挪威Oslo大学与Bergen大学联合建立的含100万的英国英语语料库),用Antconc 3.2.1检索LOB和PCAF的英语语料部分中的运动和路径主要表达手段——动作动词、空间介词和副词小品词的频率,LOB空间介词频率为0.006 209,副词小品词频率为0.0 001 436,动作动词频率为0.003 265;而PCAF空间介词频率为0.5 516,副词小品词频率为0.002 412,动作动词频率为0.02 389。可以看出,空间介词、副词小品词和动作动词在PCAF中的频率均大大高于LOB语料库的频率,说明PCAF中含有大量的运动事件描写,是适合本研究的典型语料。通过Antconc 3.2.1来检索PCAF中运动事件表达的典型类联接,对运动事件表达作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
2.数据分析和讨论
Talmy认为动作动词(motion verb)在表述“运动+途径”时结合了下列语义因素:结合运动和方式或者原因、结合运动和路径以及结合运动和图形。根据上述因素从而把动作动词分为四类:方向路径动词(directional path verb:突显图形动作路径方向的动词)、背景路径动词(ground path verb:突显图形与背景路径位置关系的动词)、方式动词(manner verb)和发生动词(concurrence verb)。以下列出主要动词类别及其例子:第一类如:go(走),come(来),climb(爬上),descend(下来),ascend(下来),fall(落下),sink(下沉),return(回来),advance(前进);第二类如:go over(走过),go across(穿过),go past(经过),go around(绕过),enter(进入),go out(走出),arrive(到达),leave(离开);第三类如:walk(走),run(跑),crawl(爬),slide(滑),roll(卷),jump(跳),fly(飞),swim(游),flow(流),haste(赶);第四类如:search(搜寻),call(打电话),sing(唱),carry(拿),drink(喝)。
通过Antconc 3.2.1检索和观察PCAF平行语料库中前100个动作动词的类联接,表1列出了这些动词短语在表达运动事件时的主要语义结合模式及频数。
表1 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运动+路径”语义结合模式及类联接频数
从表1可以看到,在语料库英语语料部分,发生动词搭配背景路径是频率最高的,而在汉语语料中,方式动词搭配背景路径的频率是最高的。这是由于汉语中背景路径的表达方式不如英语丰富,汉语中主要用介词和方位词来表示背景路径,而介词也没有英语中那么丰富,只有少数如“朝”、“向”、“往”、“沿着”等,严格来说,“现代汉语根本没有真正的介词”[6]18,所以背景路径的表示也相对匮乏。在方向路径上,汉语动词搭配方向路径的频率要超过英语中动词搭配方向路径,英语中主要用“up”,“down”,“to”,“forward”和“back”等表示,而汉语中主要用“前”、“后”、“上”、“下”、“回”等来表示,且因为搭配方向动词“来”、“去”、“起”、“到”,所以比例较大。再来比较方式动词,尽管英汉的方式动词都比较丰富,英语中方式动词数量更多一些,汉语的策略是使用双音节词或者状语来说明动作和方式,比如用“尖叫”、“环绕”、“注视”、“环绕”、“紧贴”、“熟睡”和“轻轻地走”等来弥补汉语中方式动词的不足。在方向动词方面,在英语中,方向动词与介词或副词搭配构成了方向或者背景路径,以go为例,go可以构成:go+to,down,into,on,along,out of,away,before,after,up to,back to,out into,out for,down to,以表达运动的方向和空间位置,而汉语中此类表达频率较低。从上述可知,英语中“运动+路径”表达大部分由动作动词+空间介词或者副词构成,强调路径的方向和具体位置,而汉语中大部分由动作动词+方向动词(“去”、“来”、“到”、“起”等)一起构成,或者与方位词和方向动词一起构成复合方向动词,比如:“走下来”、“滚出来”、“开来”、“坐起来”、“跑过来”。除此之外,汉语中方向动词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比如:“涂上”、“冲下”、“哼起”、“晒到”,可以表示动作的完结或者延续(方向动词作结果补语)。从上述类联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运动事件突出运动的方式和路径的细节描述,而汉语突出运动的体和方向,对路径的描写却不够充分。类联接的差异对英汉运动事件的叙述风格究竟有何影响,下面通过检索PCAF中的类联接以分析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在叙述语篇中的不同风格及对翻译的影响。
三、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在叙述语篇中的风格和翻译
通过台湾大学的英汉对齐软件对类联接定位和网上检索,从PCAF中观察英汉运动事件的表达,分析动作、路径和背景表达在语篇中的差异,英汉运动事件在场景描述中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1.静态和动感
在叙述文本中,英汉语的运动事件描写有各自的特色,汉语反复运用动作加上路径来表示连动(动作+路径再动作+路径),从而文本展示出一种跳跃的动感,而英语中强调路径的表达(动作+路径+路径),所以相对展现出一种静态。这种对比在双语语料库中有大量的例子:
例(1):They were both silent,but hetookher hand,and they walked togetheracrossthe purple heath,overmoor and meadowtowardsthe sandhills.
译文:他挽着她的手,离开这座坟墓,一同走过那深黄色的荒地,走过沼泽地,走过那些沙丘。
在上面的例子中,英文中使用了动词+介词来表示运动事件的连续,介词的使用更详细地描述了路径的不断变化,然而由于动词运用较少,所以整个场景画面呈现出静态的特点。而在译文中,介词被翻译成了动词,从而使得场景呈现出动态的特点。
另外,在英汉运动事件框架中,对于运动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的处理也不同。汉语常常按照先前到后、由近到远、由里到外、由因到果的顺序来表述运动事件,而英语运动事件强调的是运动“核心事件”,其他运动事件辅助核心运动事件,所以表现在事件框架中,路径和背景往往根据核心动作作调整,以突出图形的核心运动,所以在句式上表现出较强的“聚集”性,而汉语表现出较强的“离散性”[6]29,以下面的例子说明:
例(2):Children gothroughthe streets in processionwithcandles and waving banners,and the sky,lofty and clear with its glittering stars,rises above them.
译文:孩子们举着蜡烛,挥舞着旗帜,在街道上游行;在他们的头上高阔的青天闪着明亮的星星。
在例(2)中,第一个句子的核心运动事件为“Children go through the streets”,“in procession with candles and waving candles”是这个运动事件的“副事件”(co-event),它描述了图形(Children)的状态。后面的承接句也反映了同样的核心事件“the sky rises above them”,而“副事件”“lofty and clear with its glittering stars”则描述了图形(the sky)的状态。在汉语译文中,介词被译成了动词,图形的动作遵循了严格的空间认知规律,呈现出动作的流动性和时空的衔接:孩子们举着蜡烛,挥舞着旗帜,并行走在街道上,在他们头上,天空中闪着明亮的星星。而在对应的英文中,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的主要场景就是“孩子行走在大街上”,而背景描述相对静化,更具有凝练性。
2.路径的详细和简约
英语中有大量的介词,这些介词除了单独作为一类词使用外,还可以构成形式多样的合成介词和成语介词,这类介词在表达运动事件路径上起了重要的描述作用。而在汉语中,介词数量并不多,所以在路径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语运动事件路径表述详尽,涵盖了路径的方向、维度和视角,而汉语路径表述往往只是从单方面展开:
例(3):The corn which had been sown in the fieldoverthe house of the field-mouse had grown up highinto the air,and formed a thick wood to Tiny,who was only an inch in height.Every morning when the sun rose,and every evening when it went down,she wouldcreep out atthe door.
译文:在田鼠屋顶上的田野里,麦子已经长得很高了。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子说来,这麦子简直是一起浓密的森林,因为她究竟不过只有一寸来高呀。每天早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每天黄昏,当太阳落下的时候,她就偷偷地走到门那儿去。
在原文故事中,“over”这个介词暗示了“田鼠是住在地底下”的,因为他房子的“正上方”就是麦田,“into the air”形象地传达了麦子成长的状态,已经达到了要收割的季节;“creep out at”表现出拇指姑娘从田鼠的洞里面走出来,偷窥外面的世界,对大自然流露出向往之情。在汉语译文中,这些路径的表现力就大打折扣了,“over”翻译成“上”,其中垂直上方的方向信息失去了,“into the air”这一路径在译文中直接省略了,而“creep out at”被翻译成“偷偷走到”,其中“out”在译文中也省略了,拇指姑娘想走出狭窄的洞里看到广袤的大自然获得自由的信息没有传达出来。又如:
例(4):The violence of the wind was terrible,and it was only possible to pass among the sandhills if one creptforward betweenthem.
译文:风真是够猛烈的;人们简直可以被它刮起来。人们得费很大的气力才能爬过那些沙丘。
在例(4)中,故事的一开头描述了沙尘暴到来的凶猛态势,运动事件“one”(图形)+“crept”(动作)+“forward between”(路径)+“them”(背景)描述了岛屿上的渔民们在沙丘中逃生的情景,路径“forward between”形象地表达了当时渔民们在向前匍匐前进中不断在沙丘之间挣扎的状态,在译文中,这种“在沙丘之间向前”爬动的信息没有传达出来,只用了表述平淡的“爬过”,原文的路径所传达的丰富情景含义在汉语中失去了。
3.背景的聚集:由近到远和由远到近
英汉运动事件在场景空间描述上有着思维差异,从而影响到句法结构的表现,辜正坤将差异概括为:英语的空间描述倾向于由内向外、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个别到整体,而汉语恰恰相反,遵循了由外向内、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空间心理顺序[7],这种心理顺序反映在运动事件的表达上,达到了不同的文体效果,从PCAF中可以得到下面的例子:
例(5):Not far from Smyrna,where the merchant drives his loaded camels,proudly arching their long necks as they journeybeneath the lofty pines over holy ground.
译文:离士麦那是土耳其西部的一个海口。不远,在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下,商人赶着一群驮着东西的骆驼。这群牲口骄傲地昂起它们的长脖子,笨重地在这神圣的土地上行进。
原文故事由三个连贯的运动事件构成,“merchant”(施事者)+“drives”(动作)+“his loaded camels”(图形);“camels”(新施事者)+“arched”(动作)+“their long necks”(图形);“camels”(图形)+“journey”(动作)+“beneath”(路径1)+“the lofty pines”+(背景1)+“over”(路径2)+“holy ground”(背景2)。从语篇的叙述模式可以看到,场景描述遵循了从近到远的顺序:先从近处,商人赶着骆驼,骆驼的姿态,后来场景的镜头逐渐拉远,我们看到了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在一棵梧桐树下前进。在汉语译文中,这种顺序发生了调整,讲述者首先呈现的是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从远处看,“在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下”,商人赶着骆驼,笨重地在土地上行走。这种叙述特点造成了不同的效果:英语运动场景叙述总体表现为从动作的微观到宏观的静止,就像一幅运动的画面瞬间定格下来,而汉语运动场景是由宏观的静态到微观的动态,整体呈现出动态的流动性。再看下面的例子:
例(6):The autumn winds whirled the yellow leaves towards the boatman's hut,in which strangers dwelt;but the little farm stood safely shelteredbeneath the tall trees and the high ridge.
译文:狂暴的西风把树林里的黄叶吹到河里,吹到荒地上。在这个荒地上的茅屋里,现在住着陌生的人。但是在那个山脊下,在许多大树下边的一个避风的处所,有一个小小的农庄。
原文故事中的主要运动事件:“the little farm”(图形)+“stood”(动作)+“beneath”(路径)+“the tall trees and the high ridge”(背景),在原文中的场景描述遵循了由近到远、由小到达的顺序,首先场景的镜头聚焦在小房子上,然后逐渐拉远放大,从而读者可以看到整个场景。而在汉语译文中,对运动事件的描述是遵循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场景由背景转向背景中的图形。
4.动作的形象和抽象
从第三部分的讨论,可以了解到英语运动事件中方式动词非常丰富,在数量上也大大超过了汉语方式动词。在方式的表述上,英语的动词意义蕴含丰富,在汉语中,常常需要用状语或者定语来补充丰富的方式的信息,从整体的叙述风格上看,英语运动事件呈现出形象生动性,而汉语相比而言要抽象一些,例如:
例(7):The little potsteamed,and the great potsimmered,but without any regard for each;indeed there seemed no sense in the pots at all.And as the little mouse waved her baton still more wildly,the potsfoamedandbubbled,andboiled over;while again the windroaredandwhistledthrough the chimney,and at last there was such a terrible hubbub,that the little mouse let her stick fall.
译文:小罐子在滚滚地沸腾着,大罐子也在滚滚地沸腾着;它们谁也不关心谁,好像罐子都失去了理智似的。小耗子挥动着她的指挥棒,越挥越激烈;罐子发出泡沫,冒出大泡,沸腾得不可开交;风儿在号,烟囱在叫。哎呀!这真是可怕,弄得小耗子自己把指挥棒也扔掉了。
从上例中看到,用于描述发出声音的动词,英语中非常丰富,比如本例中的“steamed”,“sim-mered”,“boiled”,“roared”和“whistled”,在汉语译文中,前面三个词一律翻译成“沸腾着”,而这些厨房器具在加温后发出各种的不同的声音不能被传达出来:冒着蒸汽的喷响、慢煮慢炖发出的闷响、(开水)沸腾发出的呼啸咆哮声和似口哨般尖利的声音。原文故事中描述状态方式的动词可谓精炼形象,“foamed”和“bubbled”名词动用,表现出锅在加热之后的状态,而在汉语译文中,运用了动补短语来描述这一状态,形象性略逊一筹。再看下面一例:
例(8):It was the North Wind who came in,bringing with him a cold,piercing blast;large hailstonesrattledon the floor,and snowflakes werescatteredaround in all directions.He wore a bearskin dress and cloak.His sealskin cap was drawn over his ears,long icicles hung from his beard,and one hailstone after another rolled from the collar of his jacket.
译文:这是北风。他带着一股冰冷的寒气冲进来。大块的雹子在地上跳动,雪球在四处乱飞。他穿着熊皮做的上衣和裤子。海豹皮做的帽子一直盖到耳朵上。他的胡子上挂着长长的冰柱。雹子不停地从他的上衣领子上滚下来。
原文故事中描述了主人翁从外面的冰雪世界进入屋内的场景,原文中,伴随着“piercing blast”(刺骨的寒风),运动事件“large hailstones”(图形)+“rattled”(动作+方式)+“on”(路径)+“the floor”(背景)描述了大块的冰雹“嘎吱嘎吱砸碎”在路面上,而另一运动事件“snowflakes”(图形)+“scattered”(动作+方式)+“around”(路径1)+“in”(路径2)+“all directions”(背景)描述了“雪花‘漫天挥舞’”的景象。其中方式动词“rattled”和“scattered”很好地传递了动作的方式信息:“嘎吱嘎吱砸碎”和“向四面挥洒”。在译文中,虽然“跳动”和“乱飞”使用补语和定语传达了原文的场景信息,但是动作的声音和状态方式没有完整地传达,相对而言,动作描述要抽象一些。
以上通过对类连接的检索观察英汉运动事件中的动作、路径和背景的表达在语篇中的句法表现,揭示了英汉运动事件在叙述语篇中的风格,给翻译提供了启示:英语中富含的大量介词和小品词使得其动词短语传达出丰富的路径信息,包括路径的方向、维度和视角,加上数量庞大的方式动词使得英语叙述语篇异常生动形象,对背景空间的描述动中见静,体现出直观可感、形象逼真的风格。而汉语中倾向于使用大量的方向动词,与动作动词构成动补成分,来描述运动事件,呈现出动态的流动性,正如吕叔湘所说:“汉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着一个小句子,可断可联”[6]43,其方式动词不如英语丰富这一事实也使汉语运动场景描写呈现出朦胧的抽象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该拘泥于源语的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应把握英汉运动事件的叙述风格,灵活地传达出译语的叙述风格,切勿机械模仿,亦步亦趋。以下例说明:
例(9):When they came to the spot where lay the dead bird,the mole pushed his broad nose through the ceiling,the earth gave way,so that there was a large hole,and the daylight shone into the passage.
译文(1):当它们来到那个躺着死鸟的地方时,鼹鼠用他的大鼻子推动着天花板,泥土松动了,出现了一个大洞,阳光就照射进来了。
译文(2):当它们来到那只死鸟躺着的地方时,鼹鼠就用他的大鼻子顶着天花板,朝上面拱着土,拱出一个大洞来。阳光就通过这洞口射进来。
译文(1)取了忠实于原文句法的翻译,将“the earth gave way”译成“泥土松动了”,而将“so that there was a large hole”翻译成“出现了一个大洞”,在形式上完全与原文对等,反映了三个相对独立的运动事件:“鼹鼠”(图形1)+“推动”(动作)+“着”(途径)+“天花板”(背景),“泥土”(图形2)+“松动”(动作)+“了”(路径),“一个大洞”(图形3)+“出现”(动作)+背景(虚化在there中,翻译省略),顺应了英语运动事件的相对静态的特点。而译文(2)在翻译“the earth gave way”时考虑到汉语运动事件整体呈动态的特点,将图形2+动作+路径“the earth gave way”偷换成“鼹鼠供着土”,图形3+动作+路径“there was a large hole”偷换成“鼹鼠拱出一个大洞”,这三个运动事件有了一个施动者“鼹鼠”,表现为图形+动作+途径,(图形)+动作+途径的运动框架,叙述风格更能为汉语读者所接受。
四、结束语
平行语料库研究作为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横向发展的新趋势,在翻译研究、语言对比研究和语言教学等领域已产生深远影响。“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克服了以往规范性研究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可充分地观察和发现更多的语言事实,从而充分地描写和解释。”[8]本文基于自建的安徒生童话集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和探讨了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主要类联接,描述了其在叙述文本中表现的风格和特点,并评析了运动事件框架表达的翻译。为了妥善地处理好英汉动作场景的翻译,译者需要了解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特点和语言风格,尽量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保持原作色彩,同时要兼顾译文的语言风格,作适当的异化处理。
[1]Firth J R.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1930-1955[C]//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Specialolume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London:OUP,1957:181.
[2]Mitchell T F.Principles of Firthian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75:76.
[3]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54.
[4]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I):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MIT Press,2000:214-228.
[5]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310.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44.
[7]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1.
[8]陈 伟.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09,(5):63-66.
An Applied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igation in the Expres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otion Events
FENG Qu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Based on the self-built parallel corpus of Anderson Fairy Tales,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s of motion,path,and ground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otion events and the impact of them on the narrative styl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otion scenes by retrieving and analyzing their colligation.It is proposed that in English the motion narr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stillness and concreteness due to a rich expression of path,while in Chinese the motion narr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movement and abstractness due to the extensive use of directional verbs.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the transla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way of expressions in target language so as to reflect the narrative style of the version.
motion event;colligation;narrative style;translation
H314.3
A
1008-3634(2011)05-0104-07
2010-10-13
合肥工业大学社科发展基金项目(2010HGXJ0085);合肥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YJG2010X02;YJG2009Y09)
凤 群(1980-),女,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