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新区规划建设中地域特色的传承

2011-01-13

武夷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武夷特色传统

张 玉

(武夷学院 环境与建筑工程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新区规划建设中地域特色的传承

张 玉

(武夷学院 环境与建筑工程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建筑文化是中国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周易“内向”性格特征等传统文化作用下,经闽越文化发端、朱子理学为主的儒释道共同作用及现代文化诠释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武夷文化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和文化双轴心,生态优先;强调严格的功能区划及等级控制等 “礼”的观念,“五宜五不宜”;建筑表现形式随形就势,屋面追求起架平缓、出檐深远、层层跌落,屋脊“自由”穿插。新区规划建设应传承地域特色,特提出三点建议。

新区建设;武夷文化;生态;传承

地域性城市、建筑及景观体现了当地风土人情和生活审美习性,是中国城市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文化趋同,使地域传统城市及建筑文化逐步被商业文化所淹没,区域城市及建筑的民族性有被城市及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的趋势,城市面临特色匮乏和生态恶化双重危机。公众既无法从城市景观风貌中认同自我生存的文化属性;同时城市建设中资源严重浪费,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这主要是城市设计中对城市“地域性”疏离和忽视的结果。

地域性城市、建筑及景观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城市与社会不断推进、优化的创造过程。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了不同的城市建筑文化,不同的城市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它们之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推动与协调的关系,创作现代地域城市及其建筑,自觉地继承地方城市建筑文化传统,并积极主动地创造和升华,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融到新的城市及建筑中去,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地域文化品味和有生命力的现代城市及建筑。

1 武夷新区概况

规划中的武夷新区位于闽浙赣交界处,以武夷山市的兴田镇和建阳市的童游、将口三大重点开发片区为启动区,包括福建的武夷山市、建阳市城区和建阳、邵武、光泽的部分乡镇,总面积为4132平方公里;计划到2020年建成拥有50-100万人的闽浙赣交界区域重要中心城市。这里地势开阔,有武邵、宁武、浦南高速公路,横南铁路、浦建龙梅铁路、京福高铁三条高铁交汇,有武夷山机场,交通便利,崇阳溪、九曲溪在此交汇、水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如图1)

2 武夷传统文化[1]

2.1 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传统文化是指具有积淀和承传机制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综合体。涵盖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知识、风俗、思想、道德、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在内的多层次复合体。传统文化有积淀承传机制。任何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传统文化轨迹上的扬弃过程。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相容性、稳定性、更新性。

2.2 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城市与建筑的灵魂,是文化的载体。是存在于建筑中的具有传统特征的内在精神及其建筑形式。相对稳定的因素和相对活跃的因素组成建筑文化的因素。相对稳定的因素决定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延续性等;相对活跃的因素决定建筑文化的变革性和创新性。建筑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建筑文化在创新与继承的交替中不断发展。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主要指对建筑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因素的继承和对相对活跃因素的发展。

2.3 武夷传统文化的组成

武夷传统文化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周易“内向”性格特征等传统文化作用下,经闽越文化发端、朱子理学为主的儒释道等诸家思想共同作用及现代文化诠释而形成的地域文化。

2.3.1 中国传统城市和建筑文化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精髓,“天人合一”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我国传统城市和建筑文化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赋予“天”即自然以“人道”。顺应天地自然之道,助化万物,使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成天之德,遂天之功[2]。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影响从内在思想到外在表征是长久深远的,武夷建筑也不例外。闽越古城选址、生土墙、干栏式建筑营建、防潮排水技术等独具特色[3],村落的选址、布局和景观营造上,则力求贴近自然,把城市、自然村落建成“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生命有机体[4,5]。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2.3.2 周易“内向”性格特征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象征物“太极图”是从一点出发向四面扩展,由两极构成在圈内互动的图例形式,《易》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中国人的世界观,形成“内向”的性格特征。该思想在儒学中强调内心修养,培养“浩然之气”;道学中主张“内省”;佛学同“静虑”,在宗族文化中表现为同一血缘关系的统一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思考方式和处世态度,最终演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易》文化的内向性[1],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深深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包括武夷建筑文化。武夷建筑生土墙把建筑隔离成“外敛内精”两重天。

2.3.3 闽越文化影响

闽越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源头,在福建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闽越人的聚居地以福建为主,兼有浙南赣东等。闽越人在与中原及周边人民的长期交往中,大量吸取了中原先进文化和周边地区文化,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多元性地方文化。武夷山脉是闽越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闽越文化是武夷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文化遗存遍布全区。武夷悬棺是形成闽越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悬棺形状如舟,这与闽越人“死不离舟”,与灵魂升天观念有关。随葬品有“鳌和龟”和龟型木盘,鳌鱼是龙、鱼和鳖的合体,象征吉祥平安如意,龟是四灵兽之一,与中原传统文化相通。蛇等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6],闽越人对蛇的崇拜与信仰是闽越文化的重要特征[7],许多地方保留着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遗风;直到清光绪年间武夷山还有人承袭闽越人择险筑室穴居习俗,留下古崖居建筑等。

武夷山地区有闽越的各类建筑物及闽越国的众多聚落遗址:武夷山城村闽越王城遗址、建阳新建村平山遗址、邵武城关平山遗址、浦城临江汉阳城遗址和城关越王山遗址等[8]。结构合理、布局严整的宫殿建筑群和网络齐备的供排水系统,是闽越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特色。城址建于起伏的丘陵山地,城墙及建筑依山就势,闽越王城的主调是秦都汉宫的风格,结构与装饰上揉进了闽越地方文化特色;王都选址和结构印证了《管子·乘马篇》的建筑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师法中原商周以来宫殿建筑群的传统手法,体现地方特色:建筑主基效法中原的高台建筑形式,但以山阜为高台;利用原生土做台基,台基地面、边壁、城墙边壁等用火烧烤出红色、平光的硬面;房墙、室内隔墙采用木骨泥墙或直接用木板为墙等;干栏式建筑是闽越人传统的建筑形式之一,是闽越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王城高胡坪宫殿遗址区发掘的整排大柱洞间隔约三米,在两大柱洞之间地面上,每隔一米左右又放置一块柱础石,间距较密,其上竖立高出地面四十厘米网状矮柱支撑,上铺木板,成架空的“干栏式”结构[9],周围围以墙基,对南方古今建筑都产生不可估量的历史影响。

2.3.4 朱子理学及影响

武夷山素有“道南理窟”、“闽邦邹鲁”之称。武夷山是朱子学的发祥地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理学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加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支持。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还表现在“教化”的思想和实践上,将普通人的日常行为完全纳入儒学规范之中并成为长效机制。朱熹修《家礼》确立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宋明理学形成了严明的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朱子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

朱子理学深深的影响着闽北建筑文化的各个层面,宗庙为先、礼制性建筑占主导地位,出现坛、庙、宗祠、明堂、陵墓、牌坊,尊卑有序、突出强调建筑等级制[10]。理学作为古村落精神空间和村落结构形成的内核,指导和控制了空间的秩序和结构。宗祠等建筑成为村落的核心,核心体与围合体的关系象征社会伦理与家庭秩序。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如此等等。民居的地势、规模均不得超过祠堂,不能遮挡与其遥相辉映的山峰河流,影响风水,妨碍宗族的繁荣昌盛。如城村、和平古镇、下梅、五夫镇古村落等。由于理学宣扬以“仁”为核心,讲究“宽容”、“退让”,主张“弘道”、“取义”,养“浩然之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在村落空间上,不同门户的建筑物之间,空间上出现了退让空间,该空间表现出“礼仪”与“谦让”的精神特征。如下梅村的达理巷等。

3 当代武夷风格园林建筑文化特色

1979年,杨廷宝教授带着齐康、赖聚奎等在武夷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中,在对武夷传统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建筑聚落广泛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淡不宜浓,宜土不宜洋,宜藏不宜露”的创作设计原则[11],成为武夷风格典型。大师们以朱子理学、古民居、武夷山神话传说等是武夷风格建筑的创作源泉,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和现代设施相融合,指导和设计了碧丹酒家、幔亭山房、武夷山庄、风貌老街等系列优秀作品,标志性建筑是武夷山庄,开创了建筑学界经典的武夷风格。武夷风格探求自然、探求地区差异特色,追求创新,它以现代建筑为出发点,强调现代建筑的功能作用,是现代技术和地方建筑材料的巧妙结合;在建筑表现形式上,追求屋面起架平缓、出檐深远、层层跌落,屋脊“自由”穿插,是现代建筑在地区建筑形式上的创造和转化。武夷风格的根本是因地制宜,因山就势、天人合一。

4 武夷新区建设中地域特色传承

武夷建筑文化是中国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周易“内向”性格特征等传统文化作用下,经闽越文化发端、朱子理学为主的儒释道共同作用及现代文化诠释而形成的地地域文化。武夷建筑文化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和文化双轴心,生态优先;强调严格的功能区划及等级控制等 “礼”的观念,“五宜五不宜”;在建筑表现形式上,建筑随形就势(与自然和谐),屋面追求起架平缓、出檐深远(有闽越遗风)、层层跌落,屋脊“自由”穿插(如图2)。正如下梅民居“青砖白缝生土墙,黛瓦出檐长;卵石勒脚曲径幽,马头彩带扬”。[12]

在新区建设中,以武夷文化为中心,把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风格建筑文化等主题融于现代都市,突出人与自然和谐,注重传统形式在新的条件下的转化,增强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把武夷新区建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态文化名城。特提以下建议:

4.1 城市布局结构形态 组团式布局为主,组团串联结合式结构。受自然地形的影响,新区不能集中连片建设,结合地形条件分成若干块,采取同功能组团,使新区呈组团式分布,形成以新区为核心连续分布的城镇群,并以交通干线或河流将它们串联起来,城镇处于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亦城亦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错融合。[13]在城区选址和规划中借鉴闽越王城选址及排水防洪技术。

4.2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原则 城市规划遵循自然主导,生态完整,和谐共生原则,严格界定城市的功能区划,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建筑设计“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土洋结合,有藏有露”的创作设计原则,建筑分等级控制层高、色彩、外形等;突出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地标、广场、公园等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设计,广泛应用乡土植物,立体绿化,营建绿色腹地新型现代山水城市。

4.3 新兴城市地域特色传承方法 总体规划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要求,在景观上要求继承和发扬山水旅游城特色,文化上体现“武夷文化”特色,使现代城市空间多种要素和谐。城市景观规划应把强化城市景观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作为重要规划目标,结合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经济区位、城市功能和定位,着力塑造城市整体形象和特色,特别应重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协调和统一,保持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城市特色应通过具体的形态表达,所以在城市特色塑造问题上,应针对城市特色空间得以实现的具体规划设计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直接、交织、异物等设计手法使本土特征现代化,通过本土元素的运用,探索本土特征的修复、转化,使其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对于现代特征的本土化,应通过象征和变异等设计手法,使用现代材料、现代结构及设计手法对本土特征做出新的诠释[14](如图3)。使现代标志性建筑有闽越遗风;城市通道、广场、公园彰显“道南理窟”、“闽邦邹鲁”;单位、小区布局讲求多进天井式;沿街建筑的布置随高就势,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建筑多应用分台、退台、错层、吊脚等方法解决基地标高不同的问题,使沿街建筑组群呈现屋宇重叠,错落有致的景观。

[1]肖宏.从传统到现代-徽州建筑文化及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继承与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8-11.

[2]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基于传统哲学观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4:4-9.

[3]吴春明,林果.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237-247.

[4]福建博物院.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9-24.

[5]崔如梅.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 [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11-14.

[6]张树国.由图腾神话到文化性格-刘毓庆《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读后 [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1):23.

[7]石子镜,杨长岳.武夷山与古越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36.

[8]杨琮.闽越国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88-91.

[9]林蔚文.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59-160,188.

[10]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67-177.

[11]何柯.武夷风格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0.

[12]张玉,陈坚,李灵.下梅古聚落外观特征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19(1):81-85.

[13]张群,梁锐,何林泰,刘加平.山水型生态城市设计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28(3):479-484.

[14]刘翔.本土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地域探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52-63.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Wuyi New Area

ZHANG Yu

(Environmental and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Wuyi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ocal culture withi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egration of man and nature”philosophy thinking and introverted personality of Zhouyi(the Book of change),effect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nyue Culture originator and,Zhu Xi neo-confucianism houghts and modern Culture interpretation.The theme of wuyi culture is the integration of 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and cultural two-axis,ecological priority.It emphasizes the strict function zoning,grade control,ceremony concept,and five should and five should not be.Buildings conform to the natural situation.The roofs pursuit the flat rack,a far-reaching eaves and layers fall.Roof interludes freely.Fina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proposals.

planning of Wuyi New Area;Wuyi culture;ecology;inheritance

TU-856

A

1674-2109(2011)03-0008-05

2011-04-21

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JA09244);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8F5060)。

张玉(1973-),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生态化研究。

猜你喜欢

武夷特色传统
《武夷天下秀》
特色种植促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武夷学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医的特色
老传统当传承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