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011-01-11张齐胜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0年12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斯大林苏联

张齐胜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学习中要理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性。本专题知识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之一,历年高考常涉及到。从题型上看,高考在近年来以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从内容上看,以苏联(俄)经济政策演变为重点;从难度上看,难度中等。

鉴于近年来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上,所以2011年高考备考的重点应该是掌握苏联经济建设的政策和改革的成败得失,以期达到学史明智的效果。另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之间的比较也会成为考查的重点。

二、 斯大林模式

1. 建立历程:1925年联共十四大(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7年联共十五大(农业集体化);1928年至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 建立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

3. 表现:①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缺乏群众监督。③思想上搞个人崇拜,文化专制,严厉控制思想舆论,行政手段干预思想问题和学术。

4. “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作用与经验教训

(1) 作用:①斯大林模式一度与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②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③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2) 教训: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三、 赫鲁晓夫改革

1. 历史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斯大林逝世。

2. 主要内容

(1) 经济上,改变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地方企业权力。

(2)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3. 结果: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4. 历史评价:(1)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四、 戈尔巴乔夫改革

1. 背景: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2. 主要内容

(1) 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但难以奏效。

(2) 政治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3. 后果:导致政局动荡、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离运动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重难点突破】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 巩固工农联盟和巩固政权的需要。(2)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的需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能够超越,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却不能超越)。(3) 采用苏维埃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途径。(4) 实践表明,俄共直接过渡的思想不可行。

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苏联改革的失败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的教训和启示,学会正确对待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问题。苏联的失败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1) 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尚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远不成熟,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改革中不断走向完善。(2) 改革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 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4) 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5) 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3. 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

(1) 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2) 从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革命。(3) 从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4)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5) 从曲折发展到走上健康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4.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的比较

(1) 相同点: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

(2) 不同点:①前者的根本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后者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善资本主义。②前者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原则;后者的前提是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③前者以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后者以私有制为主导。④在管理方式上,前者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⑤前者的结果是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工农联盟,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的结果是发展了经济,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3) 启示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④“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企业真正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

5. 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创新演练】

1.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 十月革命 B. 斯大林模式

C. 新经济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 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 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 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 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 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2) 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 “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

(4) 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参考答案】

1. D 2. B 3. B

4. (1) 政府干预经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

(2) 新经济政策是政府控制经济与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 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90年代确定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 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不同社会性质本质的依据;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斯大林苏联
武装保护苏联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斯大林坠马
雾在做迷藏
影子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