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朱自清《背影》的英译为例

2011-01-11军,

关键词:豪斯背影原文

唐 军, 王 燕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翻译中的应用
——以朱自清《背影》的英译为例

唐 军, 王 燕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依据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运作过程,评估和分析张培基对朱自清《背影》的英译,进行可以丰富、补充对这一模式认识的实证研究,并对译文质量作出评价。通过分析和评估,认为《背影》的英译是显性翻译,包含了少量的显性和隐性错误,这些错误不影响文本的主要功能。总体来说,原文和译文相符程度高,译文的质量很高。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模式运作过程;分析;评估

一、引 言

翻译理论研究在20世纪后期突飞猛进,成果斐然。20世纪90年代,在Nord篇章分析基础上,话语分析在翻译研究方面异军突起。一些翻译研究者逐渐把视线转向了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从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其中,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及其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以全新的视角,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理论,为我们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13。国内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简介与评论,如司显柱(2005),张春柏(2002)[2]79。在其应用方面,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发现有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应用,但都局限于对小说、演讲等政治性的文章的翻译进行评估,在对散文的翻译评估方面的应用很少。

而对朱自清《背影》的研究方面,国内的学者所作的主要包括对文中情感意象的阐述、对《背影》作为散文的文学价值的分析、对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的探讨、对文中审美因素的解读,也有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分析,如此等等。可见,对《背影》一文的研究没有从其语域来分析的。另一方面对张培基的《背影》英译本的研究,有从Tytler提出的三个标准来分析和诠释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有基于词汇、句法和语篇这三个层面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本进行分析评价,有通过《背影》英译本来证明风格的可译性,有结合《背影》译文浅论连接词的妙用,有分析原作及译本的主客观视角切换。这些都是针对《背影》原文本身的特点的分析描述。而对此英译本的评价,在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只有三篇,其中都没有运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来对之进行评价的。因此,运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来对之进行评价,也能够丰富对散文翻译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简单介绍,接着将其模式的运作过程运用到张培基对朱自清《背影》的英译的评估和分析中,一方面对运作过程进行实证,证明其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对张培基关于《背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作出评价。

二、朱莉安·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述

1.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背景

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首先要依赖一定的标准,而标准的确立又取决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即对翻译的定义。可以说,不同的翻译观产生不同的翻译标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因此导致不同的翻译质量概念和不同的翻译评估方法[2]79。豪斯认为翻译质量评估的关键问题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要评估译文的质量,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翻译。

正如卡特福德指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寻找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确立等值成分的性质和条件。”[3]21翻译学界曾一直把“对等”确定为形式、词法与句法的对等,但在豪斯看来,这种狭隘的对等观念否认了不同语言的语言单位之间的模糊性。她认为对等是指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存留,语义、语用及语篇方面的意义对翻译至关重要。基于此,豪斯把翻译定义为:“翻译即用语义、语用等值的译文文本取代原文文本。”[1]31同时,豪斯区分了语言功能与文本功能的不同,她认为文本的功能即文本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她将原文和译文从情景语境的角度,划分了八个可以操作的情景维度进行比较[4]42:

换言之,豪斯对翻译对等所要做到的功能相符的基本标准是: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不仅应该功能相符,并且要运用对等的语境维度方式去获得这些功能,分析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时,要看她所提出那个模式的八个维度是否两两相符,是否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同样的功能。二者相符程度越高,翻译质量越好。因此译文文本的最终质量判断包括对上述语境里的每个维度不匹配程度的陈述,即隐性错误(在语境维度上的错误)和显性错误(词语的所指意义与原文不对等或不符合目的语系统规范)的数量及类型的描述[2]81。

在大量实践和试验的基础上,豪斯又提出了修订模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理论基础上,从三个不同层面——语言/文本、语域和体裁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文本的功能。其中的语域层面正是引用了韩礼德的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并修改了原模式中的八个情景维度,保留在这三要素之中。其中语场是指主题内容和社会行为;语旨是参与者的关系,其中包括“社会角色关系”,即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社会权力、社会立场、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关系,也包括文本作者的时代、地理位置、社会地位以及对文本内容的个人观点,还有“社会态度”,分正式、商量和非正式三种风格;语式则是作者/译者与读者参与文本的渠道,如口语或书面语,以及参与程度,如对白、对话等等。豪斯从三个层面去分析这些维度体现在文本中的语言对应物: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从而确立文本的语域特征[5]128。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融入了韩礼德的语域分析,包含了对原文和译文在语篇轮廓上的系统对比,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原文与译文对比分析图[6]92

此外,豪斯把“体裁”纳入修订模式,对语域的描述只局限于语言层面,而“体裁”可以对文本的深层结构进行阐释,是一个社会范畴。换句话说,语域涵盖的是“文本”和“微观语境”的关系,而“体裁”则是连接文本和文本所在的语言文化的“宏观语境”。语言体现语域特征,语域特征又体现出文本的体裁,而最终体现了文本的功能。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实际上是由单个文本功能、体裁、语域和语言/文本四个部分构成。

2.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运作过程

根据图1,豪斯模式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对原文进行语域、体裁的分析,得到一个关于文本功能的框架,包括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部分。其次,基于原文将译文和原文的文本功能框架进行比较分析,对出现的错误和不匹配进行说明。再次,归类文本为显性翻译或隐性翻译。显性翻译指原文本依赖于源语文化,在源语文化中享有独立的地位;隐性翻译指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对等,原文本不依赖于源语文化,在源语文化中不享有独立的地位。隐性翻译难于显性翻译,译者需要应用文化过滤器来修正文化因素,以便让读者觉得译文就是原文[7]199。最后,陈述翻译的质量。

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背影》英译本的质量评估

1.原文分析

《背影》这篇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为追忆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而作。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在浦口惜父亲为他送行的背影,全文饱含真挚的父子亲情。作者运用提炼的口语,文笔秀丽,读来有种亲切委婉、娓娓动听的散文感觉[8]47。

(1)原文语场 语场在原文里类似于“领域”(province)。它是指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本质,比如活动的场所、话题,文章的内容或者是主题[9]108。朱自清的《背影》通过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首先,在词汇方面,原文用了很多简洁、质朴的语言来表达父亲深深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爱。例如:“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满院狼藉”、“光景(很是)惨淡”、“老境(如此)颓唐”、“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等似随手拈来的四字词语。文章的第四段中的“聪明过分”、“太聪明了”这两个口语化的反语表现了作者成人后对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深深自责。第五段中,“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前后呼应,纯粹的口语。这些都是日常口语,是返璞归真的口语,却包含丰富的感情。另外也有文白夹杂的语言,例如:“交卸”、“赋闲”、“颇”。

其次,在句法方面,大部分的句子都较长,细致描写当时的情景。例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了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最后,在语篇方面,原文是散文,语篇衔接性很强,使得文章很容易理解。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这篇文章的叙述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首先是作者和父亲一起到了徐州,接着是父亲在南京火车站送行的情景,随后就是近几年父亲的情况描述,最后引用了父亲的来信引发作者对父亲无尽的思念。

(2)原文语旨 语旨是参与者的关系,其中包括作者与读者在社会权力、社会立场、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关系,也包括文本生产者的时代、地理位置、社会地位以及对描述内容的个人看法。另外,还包含“社会态度”,分正式、协商和非正式三种风格[9]108。

首先,社会角色关系。作者和文中的父亲是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深深的父子之情。作者当时的立场一方面是思念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一方面是责怪自己年轻时不懂事,不理解父亲。比如文中先是说父亲“总觉得说话不大漂亮”、“迂”,等到后来回忆时才觉得自己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太聪明了”。

其次,作者的个人立场。《背影》这篇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比如文中提到的:“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境遇凄惨的现实。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是一名北大毕业的知识分子、作家。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一种传统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还含有父亲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只是抱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共鸣。

再次,这篇文章的社会态度方面,是非正式的。整篇文章是以描述情景、叙述事情的方式来达到抒情的目的。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简洁,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杂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例如:“我的眼泪又来了”、“托他们直是白托”等等,都非常符合当时那个年代的语言特点。

(3)原文语式 语式是作者与读者参与文本的渠道,即媒介,如口语或书面语;或参与程度,如独白、对话等等[9]108。《背影》的媒介是书面语,但是通篇文章语言又是白描叙事的朴实的口语,只有父亲的来信因为是照搬未动,所以是书面语。参与程度复杂,有作者的独白、作者与父亲的对话。独白在文中占大部分,而对话有六句话,其中一句是作者的,五句是父亲的。

句法方面:文章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并没有用到第二人称,表明了这是典型的叙事散文。原文中只有唯一一句反问句:“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种反问句,就是让读者参与过程。其他内容没有疑问句,这也表明了文章以独白为主的特点,大多数情况下并未有要读者也参与其中的倾向。

语篇方面:原文的组织叙述中,作者的身份作用只是描述叙事情境以及抒情感叹。例如,文章最后一段:“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4)原文散文体裁描述 原文的体裁是叙事型散文。文中的叙事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凡是不属韵文的文章都可称为散文。散文不受韵律、情节、分场分幕的约束,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自如文体。散文作者可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独抒性灵,因而文如其人。

(5)原文文本功能描述 这篇文章的文本功能——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可以归纳如下:作者写这篇文章记叙了父亲安慰自己、在车站给自己送行的情景,以及来信等内容,实质是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以及父亲对自己的真挚的爱。这篇文章当今已作为中学教材内容,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作者所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有着历史认识作用。而人际功能则在上面分析这篇文章的每个情景维度以及体裁时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2.原文与译文的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原文和译文,在语场方面总体来说,译文的文本选词都很适当,只有几处不匹配的显性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影响文本的概念功能,但是并不会影响文本的主要功能。例如,语旨方面,作者的个人立场以及社会角色的关系与原文相比并未发生改变,但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固有的差异,有一些不匹配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语式方面,译文与原文相比也并没有明显变化。下面笔者将着重比较分析原文和译文,并列出原译文的每个维度的错误或不匹配之处。

(1)语场比较 总体来说,译文的文本选词都很适当,只有几处不匹配。在词汇方面,“赋闲”译成“lost his job”,原文中作者为了避免难堪和有失体面用“赋闲”而不用“失业”,而在翻译时直接被译为“lose job”,这就达不到原文作者的目的;“说定”译成“said”:缺少了“定”的意味;“光景惨淡”译成“in reduced circumstance”:削弱了惨淡的力度;“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译成“After a few steps,he looked back at me”:与原文“看见”的意味不匹配,缺少“发现”的意味;“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中的“背影”译成“figure”:“figure”缺少背影的意思,如果译为与标题翻译同样的“sight of his back”更为贴切。

在句法方面,原文中有五个句子在翻译时都由原来的一句话分成了两个或三个短句;有一些长句中的小分句在翻译时被并到了下一句中;有些翻译添加一些原文没有的信息;还有在翻译时省去了一些原文里的小句。下面分别举例。长句分成短句,例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译成“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有一些长句中的小分句被并到了下一句中,例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译成“…hobble towards the railway track in his black skullcap,…He had little trouble climbing down the railway track,but it was a lot more difficult for him to climb up that platform after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有些翻译添加一些原文没有的信息,例如:“颇踌躇了一会”译成“He hesitated for quite a while about what to do.”还有在翻译时省去了一些原文里的小句,例如,在这一自然段第二个例句的翻译中,作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把“慢慢探下身去”翻译出来。

(2)语旨比较 社会角色关系方面,译文中叙述的社会角色的关系与原文相比并未发生改变。例,句法方面,原文中父亲对儿子说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译文中被译成:“I'm goingto buy you some tangerines.You just stay here.Don't move around.”角色之间的关系并未被拉近或者疏远;“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译成“Oh,when I come to think of it,I can see how smarty I was in those days!”儿子责怪自己年轻时不懂事,不理解父亲。

在作者的个人立场方面,译文很好地传递了原文作者的思想。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以及父亲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都在翻译时都被很好地传递。例如:“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译成“Through the glistening tears which these had brought to my eyes I again saw the back of father's corpulent form in the 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 and the black cloth mandarin jacket.Oh,how I long to see him again!”;“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译成“Father said,‘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it's no use crying.Fortunately,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但是原文中有些句子抒情的语调有一点变化,因此抒情效果也稍微减弱了。例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被译成“Besides,it was certainly no problem for a person of my age to look after himself.”这样原文中反问句所产生的效果在被翻译为陈述句的同时,抒情的语气就被削弱了。社会态度方面,原文是非正式的语体。这种非正式的语言在译文中也有所体现。但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固有的差异,有一些不匹配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例如,“一股脑儿”译成“all”;“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译成“Never mind!It won't do to trus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而译文在篇章方面的社会态度,与原文相比,没有变化。

(3)语式比较 原文的书面语风格在译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例如,“祸不单行”译成“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但是原文里的语言是写于20世纪30年代,而译文中有几个词语的翻译已失去了那个年代用词的风格。例如,词汇方面,原文的“忘却”译成“forget”;句法方面,原文最后一段中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而这一段中父亲来信,作者引用原句是文言文,非常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这使得原文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恰恰正是这些能赋予特殊语言色彩文言词句在翻译时有失原文的风味。例如,“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译作“To think that he should now be so downcast in old age!The discouraging state of affairs filled him with an uncontrollable feeling of deep sorrow,and his pent-up emotion had to find a vent.That is why even mere domestic trivialities would often make him angry,and meanwhile he became less and less nice with me.”而父亲来信中的文言文,例如“之、矣”,译文翻译这些词时虽翻译出了词的意思,但是却失去了它在原文中的风格。这些不匹配现象也是由于两种语言间固有的差异造成的。虽然这种现象在所难免,但是不会影响文本的人际功能。

参与程度方面,译文的参与程度与原文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文中大部分都是作者的独白,有几句与父亲的对话,引用一篇父亲的来信。与原文中有一句反问句让读者参与其中有略微的不同,译文中几乎没有与读者互动的部分。

(4)体裁比较 译文的体裁与原文相比并未发生变化。纵观译文,尽管有几处词汇和句法的不匹配现象,但是总体来说译文也是叙事抒情散文。张培基先生在翻译原文时多采用了直译,部分地方用了意译,因此张培基先生的译文的体裁也是借叙述父亲给儿子送行的情景来抒发父子深情的散文。

3.译文文本的归类

这篇译本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很大程度上都与目标语中的一致,因此根据豪斯对译本文本的分类,这篇译文可以归类为显性翻译。显性翻译中,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传达发信人的原思想及风格文体。显性翻译指译本“必须明显是翻译文本”[10]188,即“显性翻译力求完整地保存原文功能并使译文看似译语文化的原作品一样”[11]29。值得一提的是,豪斯指出“显性-隐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条演变弧线,所以在评估时要避免文本分类的绝对化。正如豪斯指出的那样,译文中也有一些隐性翻译的地方。例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译成“Never mind!It won't do to trus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译者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清楚地理解“他们去不好”的意思,在翻译时加了解释的成分,这就是“文化过滤”手段。而“青布马褂”译成“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 and the black cloth mandarin jacket”。显然,如果简单地译为“dark blue cloth”,“马褂”在源语读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衣服,由于目标语读者不一定了解中国文化,因而译者加了解释,用“文化过滤”的手段实现了隐性翻译。总而言之,这篇译文是显性翻译。它包含了少量的显性和隐性错误。

4.译文的翻译质量陈述

通过分析,译文的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有一些不匹配对译文总体质量并没有造成负面影响。有一些微小的改变表现在三个层面:语场方面,一共有五处不匹配;语旨方面,有三处不匹配;语式方面,有五处不匹配。这些不匹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种语言固有的差异造成的,译文大部分的功能保留得很好,并不影响译文的主要功能与原文的相符度。因此,通过“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背影》英译本的分析评估,体现了译文在语场、语旨、语式及体裁这几个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要素上,都与原文基本符合,这篇译文可以说质量非常高。

四、结束语

通过“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背影》英译本的质量评估,可以归纳两点:首先,总的来说,该译文之于原文,译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信息和风格,充分体现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的造诣。其次,通过分析,认为该模式操作性强,语言分析合理、细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切实可行。本文应用该模式评估《背影》英译本的实证过程可以丰富我们对该模式的认识,对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次级语篇——散文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提供参照,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豪斯质量评估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以及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1]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Tübingen:Narr,1997:31.

[2]司显柱.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外语教学,2005,(26)3:79-84.

[3]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21.

[4]House J.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Germany:Gunter NarrVerlag Tubiugen,1977:42.

[5]李晓林,何绍斌.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运作过程可行性浅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6):128.

[6]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2001:92.

[7]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9.

[8]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47-56.

[9]House J.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Tübingen:Narr,1997:108.

[10]House J.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übingen:Narr,1981:188.

[1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9.

Application of House'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in C-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by Zhu Ziqing

TANG Jun, WANG Y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model”of Juliane House and its procedure of operation,this paper applies this process in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Zhang Peiji's translationof“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by Zhu Ziqing.This application can supplement the demonstration of this model.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it is pointe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Zhang Peiji is overt translation with a few overt and covert inappropriateness which have no influence on the entire function of this text.As a whole,the transl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source text to a great extent so that the quality of this translation is very high.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model;procedure of operation;analysis;assessment

H315.9

A

1008-3634(2011)06-0129-07

2011-05-10

教育部外语类重点课题(GPA105048)

唐 军(1972-),女,安徽霍邱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郭立锦)

猜你喜欢

豪斯背影原文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达尔豪斯《十九世纪音乐》里的乐类书写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罗克韦尔自动化与恩德斯豪斯公司在上海成立联合过程培训基地
山里的背影
希特勒的称霸战争与豪斯浩佛的地缘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