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枣的长生意象的生成及其演变

2011-01-10孙文丽

关键词:长生铜镜仙人

孙文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枣的长生意象的生成及其演变

孙文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为研究大枣仙话的产生及演变过程,以东汉铜镜铭文“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为基础,结合史料记载,对大枣仙话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大枣仙话在秦汉之际方仙道士的影响下产生,并作为独立的文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其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落。

枣;长生意象;大枣仙话;铜镜铭文

考察东汉铜镜铭文可以发现,长生不老是其重要主题之一。其中反复出现的诗句为:“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从格式及用韵方面来看,它是相对规整的七言诗句。从内容来看,出现了仙人、玉泉、枣3个物象,其中玉泉是仙人的饮品,而枣则成为仙人的食物。很明显,诗句所表现的是神仙和长生主题,玉泉和枣成为仙人的饮食,而且被赋予长生的含义。在此之前,枣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甚少,但在东汉铜镜铭文中却作为一种长生意象反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曾经盛极一时,此后逐渐衰落,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

一、先秦时期枣的作用及其文化内涵

枣在先秦时期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作物,《诗经·七月》写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1]可见,枣是先秦采集业的重要对象。和稻一样,枣是先秦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很多场合都会用到枣。如《周礼》:“馈食之笾其实枣。”[2]《礼记》:“妇人之贽脯修枣栗。”[3]今天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被保留了下来,“枣”与“早”音近取其音,“栗子”取其“子”,二者和在一起有“早生贵子”的隐语祝福。另外,因为枣和栗子在成熟时果实累累,是一种旺盛生殖能力的象征,因而在男女新婚之时以枣和栗子作为礼品也有着生殖崇拜的文化意蕴。再如《仪礼·士昏礼》记载:“妇见舅以枣栗,见姑以脯。”(《仪礼注疏》)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新妇以枣栗及其干肉作为礼物拜见公婆已经成为一种固定化的社会习俗。

虽然枣在先民的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先秦文学作品中,枣并没有被寄寓太多的文化内涵,更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中,“枣”字仅仅出现过一次,即上文所说《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豳风·七月》是经典的农事诗,反映当时农奴一年四季的劳动及生活情况。“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一句以铺陈的笔法记述了打枣和收割稻子2项农事活动。除《诗经》之外,先秦的典籍中关于枣也有零星记载,但多是作为普通食物出现,并未寄寓深层的文化内涵。现将其列表如下(表1[4])。

依此推断,虽然枣在先秦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先秦时期枣并没有被赋予太多的文化内涵,文学作品中对枣很少涉及,更看不到任何与神仙观念和求仙思想有关的文化信息。

表1 《诗经》之外先秦典籍中关于枣的记载

二、大枣仙话的缘起

(一)长生不老的愿望

枣被赋予神仙思想和求仙观念当与秦汉之际方仙道士的出现有着很大关系。“方”是指不死之仙方,“仙”是指长生不死的仙人,方仙道士就是指掌握了不死仙方,追求长生不死信仰的集团和个人。掌握不死仙方的方仙道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但是直至战国中期,他们手中只有“术”而没有理论,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大。到战国后期,齐国的邹衍把古代的“五行”和“阴阳”思想结合起来,创造了阴阳五行说,用它来解释社会和自然的种种现象。方士们受阴阳五行说的启发,将其吸收、借鉴,使之与自己的方术结合,将神仙方术染上理论色彩。从此神仙方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信徒也就日益增多,特别是对一些帝王的吸引力很大,这些帝王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使自己长生不死,达到永远享乐人间的目的。

然而长生不死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对不死之药的寻求也是人们为实现长生不死美好愿望而臆造出来的一种荒诞的实现方式,方仙道士们对此最为清楚。方仙道士们知道长生不死之药是不存在的,那么要延长寿命,寻求相对意义上的长生就要借助养生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能够延年益寿的食物,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枣的药用属性

关于枣的药用属性,《神农本草经》记载道:“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5]吴普曰:“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大观本草》引《吴氏本草》)枣具有以上药用属性,是它被方仙道士所选择的前提条件。在秦汉之际,方士们发现枣具有温补充饥的实用功效,也具有药用功效,枣开始成为仙药的主要配方和传说中仙人的主要食物。伴随着枣得到方仙道士的青睐,枣和神仙结下不解之缘,枣被涂上神秘的色彩,其直接结果是大枣仙话的产生。

三、大枣仙话的发展

(一)大枣仙话的由来

典籍中第一次将枣和仙境联系在一起的是作于汉初的《晏子春秋》。在《晏子春秋·外篇下》有如下记载:“齐景公谓晏子曰:‘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晏子对曰:‘昔者秦穆公乘龙舟而理天下,以黄布裹枣,至东海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枣,故华而不实。’”[6]

这里的东海当是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而枣也应是指后来李少君所说的安期枣。枣在这里首次和神仙联系在一起,具有了预示长生的文化内涵。这是大枣仙话的雏形。

《晏子春秋》之后,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较为完备地记载了大枣仙话:“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7]

在大枣仙话中,枣大如瓜,成为仙人的食物,是长生不死的象征。而仙人所食的大枣也就有了一个名称——安期枣。

(二)西汉铜镜铭文

既然大枣仙话在西汉初年就已经产生,又为何西汉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枣,特别是大枣仙话影响的痕迹呢?这要从两汉思潮和大枣仙话的传播、接受情况来分析。西汉是在推翻秦朝暴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封建帝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太平盛世。西汉士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富贵是其人生价值的主要评价尺度,实现富贵也成为士人最强烈、最迫切的人生愿望。这在出土的西汉铜镜铭文中鲜明地表现出来。汉代墓葬有随葬铜镜的习俗,汉代铜镜铭文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及汉代人的思想意识,包括家庭观念、爱情观念、高官厚禄思想、富贵享乐思想、神仙和求仙思想等多个方面。考察西汉铜镜铭文,可以明显看出富贵、子孙兴旺是其主题。据此推断,在西汉士人的心目中,建功立业、实现富贵、长宜子孙是他们最高的人生追求和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虽然西汉帝王中不乏访道求仙者,且神仙方术一度盛行,但这对士人的影响相对较小,追求富贵是他们思想的主流。士人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既然大枣仙话没有在士人中产生广泛影响,那么士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自然也就不被提及。

西汉末年政治黑暗,国祚日衰。士人的功业之心与西汉前期相比大为削弱,致力于经世治国的进取之士减少,而贪慕闲云野鹤的隐逸之士增多。虽然求得富贵还是士人主要的价值理念,但是这种理念有所松动,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出现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就是此时士人思想状态的文学显现。与此相适应,在东汉出现了较为浓厚的神仙思想,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质量,希望求得长生。

四、铜镜铭文所反映的大枣仙话

东汉时期的神仙思想在东汉铜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大枣仙话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广泛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我们所搜集的1 500余面两汉铜镜中,铭文含“枣”的铜镜达126面,这类铜镜主要为博局纹镜,铭文内容比较固定。有的铭文分内外两圈,内圈铭文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外圈铭文的常见句式为“……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由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第一句的头几字会有变化,如果为公家机构“尚方”所造,那么铭文为“尚方作镜……”,如果为私人所造前面加上姓氏如“王氏作竟……”,有的直接省略造者以“作佳镜……”开头。上面为标准句式,具体到每面镜子中,铭文会因镜子大小、造者个人原因而导致些许的变化,但大体意思相同。下面为14面具有代表性的铜镜铭文(表2)。

从上面内容可知,东汉铜镜已从西汉铜镜的“长贵富”、“常乐未央”、“长毋见忘”、“长相思”、“大乐富贵”、“家常贵富”等对富贵的期盼、子孙兴旺的期待以及对友谊恩情的认可转变为对神仙的仰慕和对成仙长生的追求,在博局纹镜的铭文旁多画有神兽、神仙图像,与铭文相呼应。东汉铭文中出现的“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露饥食枣”就是对大枣仙话的文学再现。“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露饥食枣”是一首完整规范的七言诗句,这是枣被寄予长生的文化内涵首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

五、大枣仙话的鼎盛

大枣仙话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最为盛行,此时有关方仙道士的作品中,枣作为长生的象征多次出现。如《神异经》写道:“北方荒内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荫里余,子长六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干之不缩气味,丹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8]枣被赋予了长生的文化内蕴。

大枣仙话的盛行,使得枣进入文人的视野,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西晋时期傅玄还作了《枣赋》,对枣加以咏颂。“有蓬莱之嘉树,值神州之膏壤。擢刚茎以排虚,诞幽根以滋长。北阴塞门,南临三江。或布燕赵,或广河东。既乃繁枝四合,丰茂蓊郁。斐斐素华,离离朱实。脆若离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当夏之珍。坚者宜干,荐羞天人。有枣若瓜,出自海滨,全生益气,服之如神。”[9]这篇赋文着眼于枣的长生意蕴,开篇介绍枣树的产地充满神仙色彩——“有蓬莱之嘉树,值神州之膏壤”,其中蓬莱、神州都是方仙道士所言的仙境。然后对枣树的属性、种植地、生长习性和枣的颜色口味、鲜枣干枣的特点及应用场合作了全方位的描述,最终落脚在大枣延年益寿的实际功用上,出现枣瓜意象,照应开篇,重申枣的益寿长生的文化内涵。

六、结语

大枣仙话产生于秦汉之际,在汉代定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然而随着大枣种植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大枣营养和药用价值认识的深化,大枣仙话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枣作为长生意象在此后较少出现。唐代韩愈《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我得秘药,不可独不死,今遗子一器,可用枣肉为丸服之。”[10]宋代苏轼《赠蒲间信长老》:“已从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觅枣瓜。”[11]辛弃疾《临江仙·和王道夫信守韵》:“枣瓜如可啖,直欲觅安期。”[12]可以视为枣长生意象的余波,这种繁荣和销匿所体现的正是文化和文学之间的互动。

表2 具有代表性的铜镜铭文

[1]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孙希且.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5]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晏子.晏子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东方朔.神异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1.

[9]严可均.全晋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0]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辛弃疾,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longevous image of jujube in the literature of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SUN Wen-li
(School of Literature,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jujube immortals,the author,based o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bronze mirror inscriptions“the fairy drinks the spring and eats the jujube,then he can keep young forever”,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evolution of jujube formation after the combination with historical record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jujube immortals was produc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ng Shi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ies.As an independent image appearing in the literary works,jujube immortals got its peak period 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and then gradually began to decline.

jujube;longevous image;jujube immortal;bronze mirror inscription

K235;S665.1

A

1671-6248(2011)03-0085-04

2011-04-10

孙文丽(1983-),女,山东威海人,文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长生铜镜仙人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手工制作之长生花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一 “仙人抚琴”导引法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唐诗赏读——仙人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给仙人的信
Application of real space Kerker method in simulating gate-all-around nanowire transistors with realistic discrete dopants∗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