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2010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011-01-09吴思为蒋湘祁
吴思为,蒋湘祁
(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8)
衡阳师范学院2010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吴思为,蒋湘祁
(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衡阳 421008)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衡阳师范学院2010级新生4447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中等程度心理困扰的检出率为6.23%,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不同性别、专业、学历层次的新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新生;SCL-90;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与中学时代相比,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他们意味着新的挑战。大学新生能否顺利适应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他们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进入社会后的成长发展。为了及时把握新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我们于2010年11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2010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衡阳师范学院2010级所有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施测对象为4447人。其中,二本学生共2895人,包括895名男生,2000名女生;三本 (南岳学院)学生1552人,包括474名男生,1078名女生。
2.研究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涉及10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 (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强迫症状(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冲动和行为表现)、人际关系敏感 (主要指某些个人的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对比时更突出)、抑郁 (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其代表性症状是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焦虑 (指那些无法镇静、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敌对 (从思想、感情和行为三方面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恐怖 (反映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症状)、偏执 (主要指投射性思维、猜疑、关系妄想等)、精神病性 (反映精神病性行为的继发征兆和分裂性生活方式的指征,包括幻听、被控制感、思维被插入感等)和其他 (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量表采用五点评分制:1=没有,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
3.测试过程。采用心海心理测评系统进行集体施测,测试时间为2010年11月。
4.统计分析方法。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1.新生SCL-90得分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与国内成人常模相比,衡阳师范学院2010级新生在SCL-90的躯体化因子上得分较低,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八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衡阳师范学院2010级新生在SCL-90所有因子上得分都显著偏低。这反映出衡阳师范学院2010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八个因子的情况较国内正常成人群体的平均水平要严重。
2.新生SCL-90检出情况。如果SCL-90单项因子平均分超过2分被判定为阳性症状,说明存在轻度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果单项因子平均分超过3分则说明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10项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均分≥2的学生有2132人 (其中女生1527人、男生605人,二本1452人,三本680人),这说明47.94%的新生存在各种轻度不良的心理适应问题,如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焦虑、抑郁等。以10项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均分≥3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结果发现总检出人数为277人 (其中女生193人,男生84人;二本194人,三本83人),检出率为6.23%。10项因子平均分≥3分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其他、偏执、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 (如表2所示)。
表1 2010级学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M±SD)
表2 SCL-90因子平均分≥2、≥3分的情况
(二)不同群体SCL-90结果的差异比较
1.性别差异的比较。通过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发现,除了敌对和偏执两个因子上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外,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等八个因子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男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这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优于女生 (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性别学生在各因子及总均分上得分差异的比较
2.专业差异的比较。根据学生学科性质的调查,发现44.46%新生为文科类,31.41%新生为理工科类,24.13%新生属于艺术体育类。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发现,专业类别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 (如表4所示)。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理工科类新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以及10个因子上都优于文科类及艺体类新生;在总体水平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因子上,艺体类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文科类新生。
表4 不同专业类别各因子及总均分得分差异的比较
3.学历层次差异的比较。通过t检验比较二本与三本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发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及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三本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优于二本新生 (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学历层次各因子及总均分得分差异的比较
三、讨论与建议
1.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分析。采用SCL-90量表对衡阳师范学院2010级新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新生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6.23%。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这一比例说明总体而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结果发现,该校2010级新生心理健康八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从检出因子来看,最多的是人际关系敏感,其次是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大学新生刚刚从熟悉的高中进入陌生的大学,面临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一系列问题所产生的心理不适。大学新生在17~20岁之间,生理发展基本成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但心理发展还没有真正的成熟,处于 “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内心存在许多矛盾与冲突,他们渴望独立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他们心灵闭锁但又渴求理解与交流,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丰富且波动较大。此外,这一届学生已是 “90后”,他们喜欢彰显个性、我行我素。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较大的压力,对未来有更多的担忧,而且由于同学之间个性不合,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人际与情感困扰。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更加重视 “90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2.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比较分析。性别因素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差于男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说明女生在刚刚入学后,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更多,需要更多的指导与帮助。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女生依赖性较强,情绪波动较大,当初次远离父母、独自求学、面对新环境时,女生的适应要比男生更慢些。
专业因素上,文科及艺体类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理工科新生。这可能与文科、艺体类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关,他们的感性思维相对活跃,也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学历层次因素上,二本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三本新生。可能是因为二本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与追求,因此心理压力相对较大。
3.新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鉴于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1)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全体新生抓起。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大学新生抓起,逐步形成学校、学生共同关注新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变化,需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尽快适应新环境。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新生对大学期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了解,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可以通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科普宣传等,增进新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主动寻求帮助的意愿;可以开展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等活动,针对性地向新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本研究发现,一些重要的人口学资料可以有效地预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性别、专业、学历层次等。高校心理工作者要提高对这些信息的警惕性,充分重视这些有意义的人口学资料,对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如女生、文科及艺体类学生、二本学生等。本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等,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突出问题。(3)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大学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2]。有研究者提出,朋辈辅导是社会工作模式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形成 “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3]。作为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朋辈心理辅导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4]。衡阳师范学院在2010年年底成立了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该中心是教育科学系下属的独立机构,直接受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指导。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中心以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宗旨,努力打造 “积极主动、勤恳活跃、敢于创新”的校园文化。该中心可以培训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 (如心理学专业学生、各班心理委员等),围绕大学生活适应、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社交技能提升、升学及就业辅导等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骨干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位学生,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卢勤,李旭,邵昌玉.2009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成都市某高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 (3):46-49.
[2]王军,朱存梅,赵峰.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21(2):134-136.
[3]高万红,杨婉秋,马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9-107.
[4]祝秀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0):67-68.
A Study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Freshmen in 2010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WU Si-wei,JIANG Xiang-q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
The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was used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of 4447freshmen in 2010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prevalence of moderate mental diseases is 6.23%;th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clud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obsessive-compulsive,hostility,depression etc;the overall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freshmen is worse than the norm of Chinese adults;the mental health of freshmen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gender,specialties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Freshmen;SCL-90;mental health status
G444
A
1673-0313(2011)05-0154-03
2011-04-07
衡阳师范学院科学基金启动项目 (10B62)。
吴思为 (1984- ),女,江西南昌人,博士,讲师,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