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水资源》探究型课堂设计
2011-01-08朱静
朱 静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爱护水资源》探究型课堂设计
朱 静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高中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敢于想象、敢于探索的年龄阶段。但我国的高中课堂教学却往往追求面面俱到——教师通过精细到位的讲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本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但应试教育观念仍然左右着中学教学,因此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成为广大高中各科教师的追求。我们知道,人的创新能力可由训练而获得提高。那么,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如何利用化学教材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呢?我用《化学与生活》中很多部分内容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第四章第二节《爱护水资源》的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小组合作 课堂开放
“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这是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Water─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
水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学生一出生就知道水、认识水,但了解水吗?在学习这节内容前,我将班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给了一个有关水的问题,由学生通过各种资源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回到课堂互相交流。三个问题是:我国水资源概况,水体污染及危害,怎样做到依法治水。
二、交流讨论 展示成果
调查我国水资源概况的第一小组通过网络、报纸和走访了解到:虽然地球上70%覆盖着水,但能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比较少,仅占水资源的0.769%,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对不断增长的淡水资源需求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缺水的现实,使人类水资源的利用面临着挑战。学生指出,虽然我国的总水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水量仅居世界第八十几位,再加上人为的污染,那么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就少之又少了。因此有人预言21世纪的水将成为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学生们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了缺水的可怕情景,在其他小组的成员中引起了必然的震动。
研究水体污染及危害的第二小组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到:1953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造成眼睛失明、精神错乱、身体弯弓,直至死亡,在当时发病人数283人,其中60人死亡;1972年日本的骨痛病事件,使许多妇女自杀;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2000年罗马尼亚含氰化物废水泄露事件,蒂萨河及其支流内80%的鱼类已经完全灭绝;2007年江苏无锡蓝藻事件使超市供不应求,饮用水和饮料顷刻间被抢购一空等等,都向人类发出了警示。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研究,学生们对水体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记忆深刻。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认识爱护水资源的紧迫性,该小组的学生们走出校门去玄武湖检测水质和去秦淮河边观察排污情况。让同学们欣慰的是,南京的城中湖经过治理情况良好。南京的母亲河在不同的地段情况不一样,但南京政府已着手整治,今年已开始了水污分流的改造工程。他们把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拿到课堂上交流,使同学们学到的东西较之从传统的灌输教学中得到的要多得多,也生动得多。
讨论怎样做到依法治水的第三小组首先对国家节水标志做了诠释:由水滴、人手和地球构成,意味着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然后查阅了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到有 《水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最后大家一致认识到依法治水是根本,控制水污染和改善水质是关键。
在讨论改善水质的方法时,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有物理法、生物法、化学法等。学生对化学方法探究很有兴趣,下面是他们的探究结果。
方法一:用明矾作混凝剂的混凝法
学生已知道,产生的Al(OH)3胶体带正电,而水中悬浮颗粒大多数都是带负电,当带负电的悬浮颗粒遇到带正电的氢氧化铝胶体时会凝聚,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当学生们讨论到这里时,有学生突然问道:我们学校的池塘很浑浊,能用明矾吗?我说:“可以试试。”
方法二:酸碱中和法
常用试剂:熟石灰、硫酸
方法三:……
此时,内容已不局限于课本,课堂教学改变了常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为寻求答案,他们基于课本但高于课本,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搜寻、探究、讨论、观察、实验甚至争论,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发挥学生的分析能力非常有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他的求知欲就会爆发。因此,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拓宽学生的视野是积极有效的。
1008-0546(2011)08-0069-01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