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教版教材中的化学家庭小实验档案

2011-01-08雍世伟

化学教与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白醋手帕玻璃杯

雍世伟

(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镇中心中学 江苏 徐州 221143)

沪教版教材中的化学家庭小实验档案

雍世伟

(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镇中心中学 江苏 徐州 221143)

笔者发现,教材中许多学生实验教师能不做则不做,即使演示实验做的也较少,根本达不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经过思考和研究,笔者整理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力求让学生在家中完成,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中实验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化学成绩。

家庭小实验;整理;档案

沪教版教材中安排的家庭小实验,有些只要稍做指导,便可以在家中完成,可以有效的让学生体验动手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第二生命,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笔者的思考和研究,每单元选取一个典型的小实验,建立了下面经过整理的档案,仅供参考。

1.第一章第二节“活动与探究”:探究蜡烛的燃烧

【实验用品】

仪器:烧杯、小刀

药品:蜡烛、水、火柴、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1)点燃前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白或红色,固态,圆柱状,硬度较小,无味。这些属于蜡烛的物理性质。2.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现象。蜡烛浮在水面上。 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1.点 燃 蜡 烛 ,用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观察。火焰颜色为橘黄色,分3层,蜡烛受热熔化,有时冒黑烟。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的温度最低。2.用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烧杯的内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3.用一个底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的内壁产生一层白膜。说明蜡烛燃烧产生C O 2。

(3)熄灭蜡烛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1.吹 灭 蜡 烛 ,观察现象。产生白烟。 这是由于石蜡蒸气迅速冷凝而产生的。2.立即用火柴去点燃白烟,观察。发现它重新燃烧。

【实验指导】

在探究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比较时,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有时看到火柴烧着了,有的中间两端全变黑了。对此,我们让学生用一根拉紧的细铁丝或细铜丝平放在火焰上代替火柴。学生可明显地看到金属丝在外焰的部分发红,内焰及焰心部分较暗,从而可以推断出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而且易操作,现象明显。

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由于吹灭蜡烛到点燃火柴的时间较长,白烟很快散尽,蜡烛很难重新燃烧。对此我们作了如下改进:熄灭蜡烛前将打火机并齐固定在蜡烛旁,吹灭蜡烛同时按下打火机,蜡烛即刻由点燃的白烟引燃,效果明显。

2.第二章第三节:探究CO2的性质

【实验用品】

仪器:透明玻璃杯、镊子

药品:纯碱、白醋、短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把纯碱放入玻璃杯中,点燃蜡烛用镊子夹着放在杯中,然后缓缓倒入白醋。纯碱表面产生气泡,一会儿,短蜡烛熄灭。纯碱与醋酸反应生成 C O 2,C O 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指导】

实验时可用碱面或小苏打或碎鸡蛋壳代替纯碱,白醋要浓,短蜡烛火焰要小,减少烧杯里气体的热对流。该实验安排在二氧化碳制法与性质实验之后,学生对反应原理,实验方法已有了一定认识。学生在进行该家庭小实验时,再次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对化学就在身边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学生在寻找纯碱的替代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3.第三章第一节“活动与探究”:探究分子间有空隙

【实验用品】

仪器:注射器、玻璃杯

药品: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1.用注射器吸半管空气,用食指堵住注射器口,后松开。发现气体被压缩,松开手后,针筒又回到原位置。2.用注射器吸半管水,用食指堵住注射器口,压针筒。液体很难压缩。分子之间有空隙,且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较大,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较小。

【实验指导】

这个实验比较简单,还可以用蔗糖溶于水看总体积的变化,酒精和水混合后看总体积的变化等实验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4.第四章第一节 “观察与思考”:神奇的手帕

【实验用品】

仪器:钳子(两只)

药品:酒精的水溶液(2∶1)、棉手帕、火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把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以 2∶1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只钳子分别夹住手帕两角,放到火上点燃,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可以看到产生淡蓝色火焰,手帕完好无损。酒精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水由于蒸发吸热,使手帕的表面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手帕没有燃烧。

【实验指导】

做此实验时,可以做一个对比实验:直接用一破旧手帕浸泡酒精,点燃,观察发现手帕燃烧了,让学生对着火点的理解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当然实验时,注意别烧伤手及对着其他人,且远离其他可燃物。

5.第五章第四节:探究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实验用品】

仪器:玻璃杯

药品:生石灰、水、鸡蛋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1.在玻璃杯里放上适量的水,放一个鸡蛋,把生石灰加进去。玻璃杯上方产生大量白雾,一段时间后,鸡蛋煮熟了。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许多热量,使鸡蛋煮熟。2.取反应后的澄清液体,向里面吹气。澄清液体变浑浊。 说明澄清液体的主要成分是 C a(O H)2。

【小实验指导】

在杯子里插一个温度计或者用手触摸杯子外壁,都能说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个放热反应。生石灰可以用“时光海苔”包装袋内的干燥剂代替,寻找时尽量用生产日期较近的干燥剂,以防已经变质,导致现象不明显。吹气时,现象非常明显,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CO2的特性,增强对实验的感知能力。

6.第六章第一节:认识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实验用品】

仪器:玻璃杯、眼药水瓶

药品:白醋、食用油、洗洁精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1.向玻璃杯里注入约 1/4 体积的白醋,用眼药水瓶滴入食用油数滴,观察现象。静置后分层且食用油浮在白醋上 。食用油不溶于白醋,所以分层;而洗洁精能乳化食用油,形成均匀的乳浊液。2.再向杯里滴入数滴洗洁精,观察现象。静置后未见分层,而是形成乳状液。

【实验指导】

该实验也可在塑料杯中进行,白醋占杯容积的1/4左右,食用油数滴(可用眼药水瓶或吸管滴加),振荡(注意防止外溅),然后静置片刻;再挤入少量洗洁精,振荡,静置,注意比较现象的异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在家里用水洗不掉盘子上的油渍而用洗洁精能洗掉的原因。

7.第七章本章作业:鸡蛋的沉浮

【实验用品】

仪器:玻璃杯、筷子

药品:鸡蛋、白醋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1.取一玻璃杯横放,将一鸡蛋轻轻放入杯内慢慢竖起,然后向杯中倒入适量白醋,浸没鸡蛋为止。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 a C O 3,C a C O 3 与 醋酸反应生成 C O 2,附着在蛋壳表面,使浮力变大;当鸡蛋浮出水面后,气泡破裂,浮力减小,又下沉。2.过 一 夜 后 ,用筷子夹出。蛋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过一会儿,鸡蛋上浮,接着鸡蛋又下沉。鸡蛋壳全部消失。 碳酸钙与醋酸全部反应完。3.把白醋换成盐水作对比。看不到现象。

【实验指导】

这个实验安排在这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盐与酸的反应,这与第一章P23页第六题的家庭小实验遥相呼应。第一章的安排主要是学习观察实验现象,至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正好在本章学到,因此该实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实验有一部分同学是按书上做的,更多的同学是用白醋做的,这时学生的实验能力明显增强了,敢于动手、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8.第八章第二节 “活动与探究”:检验食物是否含淀粉

【实验用品】

仪器:玻璃片、眼药水瓶

药品:淀粉、面包、马铃薯、红芋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1.在玻璃片上放少量淀粉,用眼药水瓶滴加几滴碘酒。淀粉变成蓝色。 碘能使淀粉变成蓝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2.同样把碘酒分别滴加到面包、马铃薯、红芋上面,观察现象。面包、马铃薯、红芋上都变成蓝色。面包、马铃薯、红芋中都含有淀粉。

【实验指导】

眼药水瓶在这里代替的是滴管,也可以用注射器代替。因此,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寻找仪器的替代品。

9.第九章第二节 “活动与探究”:鉴别棉、头发、化纤

【实验用品】

仪器:打火机

药品:棉布条、化纤布条、羊毛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用打火机分别点燃三种物质,闻一闻,燃烧完后用手捻一下,观察现象。1.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产生;2.产生刺激气味,且用手捻后不碎;3.没 有 味 ,且用手捻后碎了。1.该物质是羊毛;2.该物质是化纤布;3.该物质是棉布。备注 用此法,可检验衣服是化纤的,还是棉的,还是羊毛的。

【实验指导】

要注意寻找正确的化纤布条,腈纶或涤纶的都可以;羊毛也可以用其他动物的羽毛代替。

[1]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6

[2]程结根.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2)

1008-0546(2011)08-0050-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8.025

猜你喜欢

白醋手帕玻璃杯
花花草草染手帕
白醋洗头
泉水与白醋
鸡蛋微笑了吗
手帕游戏1、2、3
烧不坏的手帕
在玻璃杯中制造“落日”
泉水与白醋
穿越玻璃杯
穿透杯子的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