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动态生成 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2011-01-08刘李治
刘李治
(海门市四甲中学 江苏 海门 226141)
利用动态生成 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刘李治
(海门市四甲中学 江苏 海门 226141)
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诉求,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五彩斑斓的,蕴含着无穷生命力的。本文从对化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的认识出发、积极构建生成性教学的策略,并且对生成性教学进行了必要的反思。
生成性教学;预设;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此生成性教学,是我们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必然选择,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诉求。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由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我们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让师生在知识共享、情感碰撞,心灵沟通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和挖掘智慧潜能,使我们的化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对化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的认识
叶澜教授在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不再是对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的过程,而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是充满“变数”的“生成”,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征。
二、化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实施的策略
1.情境驱动,孕育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情境为问题的载体,成为抽象知识具体化、任务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源泉。例如在学习SO2的性质时创设如下情境: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战争区域出现了酸雨和黑雨。请你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在战争区域出现酸雨和黑雨的原因以及酸雨和黑雨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创设此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从化学角度去分析原因。常见的雨是无色的,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酸碱性接近中性。出现酸雨一定是某种气态物质溶解在雨中成为酸雨。沿这条线路跟踪下去,自然想到战争中弹药燃烧而引起的。又根据弹药成分自然找到答案。黑雨用同样分析方法自然找到答案。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探求新知的内驱力增强,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2.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化学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如果我用同样的视角审视我们学生学习中的 “错误”,那么“错误”将是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站在新的视角对“错误”价值重新定位,善待“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顿悟、领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例如:常温下,将pH=8和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求混合溶液的pH值。从学生作业中发现下列两种方法近似求算混合溶液的pH值:
我让学生自己思考上述方法谁对谁错?忽略了什么?为什么?碱与碱混合,近似地求算混合溶液的pH混值时,影响pH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pH值相差较大的强碱溶液与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pH值求算的一般公式是怎样的?如果pH值相差不大呢?如果不是等体积混合呢?如果是强酸溶液与强酸溶液混合呢?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呢?同过对错误原因的思考,再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的问题,在“自我否定”中建构和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系统,将pH值的计算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与能力。
3.实验探究,促进生成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探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学生疑、合作探究、归纳释疑、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式学习应贯穿在学习化学的过程当中,成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学习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盐类的水解”时可以设置问题:向少量Mg(OH)2悬浊液中加人适量的饱和NH4Cl溶液,固体完全溶解,你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吗?当时许多同学都利用当堂课所学的知识作了如下解释:①Mg(OH)2(s)⇌Mg2+(aq)+2OH-(aq);②NH4++H2O⇌NH3·H2O+H+;由于②的反应,平衡①右移,沉淀溶解。但有少数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Mg(OH)2(s)Mg2+(aq)+2OH-(aq);②NH4++OH-⇌NH3·H2O;由于②的反应,平衡①右移,沉淀溶解。当时双方争执不休,我引导他们向实验这一检验真理的最高“仲裁”求证。为了验证甲、乙两位同学的结论,给他们提供下列仪器、药品及某些弱电解质的相关数据:
I.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药匙、容量瓶、锥形瓶。
II. 药品:Na2CO3、NaHCO3、(NH4)2SO4、CH3COONH4、HF、氨水、蒸馏水、醋酸。
III.25℃ 时0.1 mol/L溶液中某些弱电解质的电离度:
电解质 HF HCOOH CH3COOH HCN NH3·H2O电离程度 8.00% 7.16% 1.32% 0.01% 1.33%
请利用上面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甲、乙同学谁的观点正确。写出所选用的试剂以及实验方案中对两种解释作出正误判断的依据。
三、对化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的反思
1.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生成与预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课堂的基本属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更需要我们根据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思维特征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缜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临“危”不乱。但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它应随着课堂的生成而及时、灵活、合理、有效地调控,而不是成为课堂生成的羁绊。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但是也不能为求生成而迷失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这样的生成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行为,只有当两者灵活运用、机智调控,才能让我们的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和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情怀。
2.生成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完全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缺乏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强调动态生成,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多向互动的,包含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生成性教学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富有生机,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学生合作更加紧密,教师素质更加充实,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因此生成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3.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性教学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异常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失误分析、知识整理的方法、多种解题方法的讨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这些资源容易稍纵即逝,如何机智灵活地捕捉生成性教学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的情怀,积极地实践着生成性教学的理念。同时我们教师还要有“千里眼”、“顺风耳”,要学会认真倾听、发现闪光点、把握生长点、抓紧转折点、整合链接点,做生成性资源的引领者、重组者、活用者和反思者。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义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高效的化学课堂应建基于学生,合理预设,精彩生成,使化学课堂教学能“透过墙壁看世界”,成为一个思维碰撞和灵感勃发的“场”,充盈师生成长的生命气息。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08-0546(2011)08-0040-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