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
2011-01-06贺兆轩舒为平
贺兆轩,舒为平,刘 香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体育院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
贺兆轩,舒为平,刘 香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加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问题,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结合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专业特点,从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和培养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体育院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路径,提高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路径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它肩负着提供各类高层次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作用,更要面临同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挑战。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时期,职业分化越来越细,种类越来越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既要求人才资源知识高度综合,又强调知识的交叉分化;既要求人们精于单一专业领域,又要符合未来社会多元化趋势的期望,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功用价值更加突出。因此,必须转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模式,提倡多层次培养研究生的现代教育,加强学校与科研、用人单位联合培养,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教育部2009年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开始进行重大调整,培养模式逐渐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
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应用型、创新型的体育人才开始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培养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成为体育院校的重要任务。由于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具有体育运动的实践特性,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也有其自身特点。
1 我国体育院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问题
1.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体系不全面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被定位为精英教育,着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培养体系也是侧重于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但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专职教学科研所需的硕士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下降,更多的硕士生转而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和学生事务工作,或到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以及企业工作。以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为例,2006年至2010年毕业研究生从近百人增至200余人,从就业情况看,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业百分比逐年降低,其他单位的就业百分比逐年上升,见表1。
表1 成都体育学院近5年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
因此,从就业导向看,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趋势。
1.2 课程设置滞后,教学内容与手段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课程体系是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渠道,合理的课程结构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除计算机和外语课等公共课外,其余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大多是体育学科相关的理论课程。根据对我国部分体育院校课程开设的情况调查[1],发现目前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老化,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高,选修课程学分少,并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跨学科、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课程少,人文类课程缺乏。任课教师对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学内容与手段没有区别,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3 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除了理论课程外,各体育院校还对研究生规定了在读期间有一定的实习时间,但由于大多数院校未将实习考核纳入学分,使大多数研究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未起到真正锻炼的机会,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得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低。
由于培养定位不准确,指导教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认识不够深入,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将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纳入培养计划。同时实践基地的缺乏也是原因。在众多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当中,培养基地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了提升研究生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2]。然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对于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构建,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实践上还欠成熟。据调查,真正长期对外联合开设实践基地的体育院校很少。大多数实践基地限于在本校,或让研究生代导师上几堂课就完成了实习,没有给学生营造充分的实践环境,锻炼其实践能力。
2 我国体育院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路径
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明确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是关键:其一,知识的获取及应用能力,能够获取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专业特长和其他智力技能。这需要通过理论教学课程得以实现。其二,
证明 (1)当时,取满足.由于,因此存在正整数,使得当时,有,即.取满足,由引理2可知,当时,有,即.从而当时,有,即
实践能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社会价值和生产力。其三,交流和合作能力,在多角色团队中有效工作。以上两点通过实践课程社会实践锻炼。其四,自我管理能力能独立地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并持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需要有创新思维,研究生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最根本实现就是创新性。以创新思维,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方面提高自我意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体育院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现状,以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创新思维三大模块,相互支撑发展,构建培养路径(见图1)。
2.1 理论教学
2.1.1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是开
展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渠道,包含了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除应遵循一般的研究生教育规律外,还应针对相关领域特点合理设课,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基础课程注重研究生的职业素养、人际关系、终身学习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实践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就业基础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和工具类课程是研究生就业力形成的基础[3]。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突出本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避免对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工具类课程主要是针对研究领域所开设的一些工具类课程,如科研方法、数据统计处理等。
专业选修课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研究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开设跨学科课程。
图1 体育院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路径示意图
2.1.2 创新教学方法 摆脱本科填鸭式教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多采用研讨互动式,学生交流为主,老师引导为辅[4]。问题导入式、课题教学式,如术科专业学生可以以某一领域的技术问题,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老师进行实地演习指导。实习考察式,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考察课程学习。在此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环境设计,开拓创新,按照“科研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需要,鼓励探索性的研究生教学方法。
2.1.3 打造精品教材 研究生课程要与本科课程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相辅相成,逐次提高,提倡研究生精品课程,建立研究生教材体系,走出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特色道路。
2.2 实践实训
2.2.1 增设实践课程并纳入考核 目前在课程设置上略偏重理论知识,在实践性课程设置方面较为薄弱。虽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方案的写作,但是平时实践性课程训练的缺乏势必会影响研究生提高自身实践探索和解决实际领域问题的能力。开设参与设计学校和社区休闲娱乐方案、社会体育指导计划等实务课程,弥补课程设置跟不上知识更新的缺陷。成都体育学院每年举行一次的“三下乡”活动,让研究生走进社区,为群众进行健身指导,血压检测等服务,这样既为群众提供了服务,又锻炼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2.2 选拔具有实践经验的导师 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大都由各高校自己的教师组成的,对于体育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大多缺乏实际工作背景,不利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便有部分院校部分专业已在对口专业的相关部门外聘了高职称的导师,但在师资整合方面还存在问题。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导师。除了有计划地对本校教师进行实践方面的培训,或选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到相关职业部门挂职锻炼,获取实际工作经验之外,研究生导师遴选也要走出学校,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聘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的校外人员作为研究生的校外合作导师,使校内外导师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导师力量的良性互动。
校外导师聘任要严格,必须严格履行程序并担当起相应的职责。培养单位应牵头明确校外导师的权责,督促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确定研究生所承担的科研内容及相关细节,负责研究生在实践环节上的指导工作,参与学位论文的指导。校外导师还应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
2.2.3 积极建设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如同学习物理和化学课程做实验一样,在参与实践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应用型研究生成为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铺垫了一条更加通畅的就业之路。可以与国内外的运动或休闲经营公司、体育基金会、全民健康与健身委员会和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
校外导师的聘任与实践基地的创建是相辅相成的,既可以通过校外导师提供实践基地,也可以在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中吸纳具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合作导师。应选择与研究领域相关的、有一定层次或规模并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体育部门,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单位,以学校的名义签署合作协议,约定社会实践单位和研究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3 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研究生培养也等同于本科生培养,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应用;重知识的容量,忽视创造性的能力;重知识的多少,忽视知识的创新。由此压抑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的发挥。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有相应的培养体系予以支撑(如图2)。
图2 创新思维支撑示意图
2.3.1 合理的知识结构 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创新知识结构应包含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方法论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及前沿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等。体育专业基础知识是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精华的积淀,具有成熟、科学、适用面广等诸多特点。专业知识是研究生重点研究领域的核心知识,对创新能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体育学与经济、管理、医学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培养研究生涉猎跨专业、跨学科的意识与能力,并将这些领域的知识不断运用于本专业的研究工作之中,努力在学科交叉地带做出创新型成果,鼓励多出能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成果。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注重理论课程,还应加强实践实习环节,充分创造研究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研究生也应在课余积极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发挥主动性,拓宽知识面,构建创新知识结构。
2.3.2 合理的智能结构 体育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创造性实践能力包括对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变化的预测能力;协调科研、集体攻关的团队能力;获取事实材料的调查能力;通过科学研究试验检验、完善创新设计的高质量的科研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述和物化能力;同时鉴于体育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研究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示范能力、专项技能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研究生通过对研究领域进行文献综述,展开调查或实验工作,锻炼相应的能力。培养单位结合开题报告、社会实践、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等形式对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考察,并纳入考核中。
2.3.3 创新的品格 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证。人格,是一个人对现实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一贯的行为方式,即“做什么”“该不该做”和“如何做”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指学术道德、自信心、坚强的意志以及能经受挫折,从失败中获取经验的良好心态,对科学的奋斗精神与献身精神,其中也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指导教师应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指导的研究生,培养其学术道德与意志,鼓励研究生冲破“书本定势”、“学术权威性”等传统束缚,勇于质疑。开展论坛或讲座也是一个较好的形式,为研究生提供广泛交流的平台,敢想敢说,共同探讨学习心得与启发,塑造创新的品格。
2.3.4 成果创新 成果创新是指个体参与创新活动的具体过程与获得的成果,主要包括参与科研课题的频数,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奖励,学术论文的创新型与创造性,原创性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个体自身创新品质的培育。培养单位可实施激励措施,如创立科研基金和创新基金,制定相应政策与制度,鼓励研究生多研究,多创造,为其多出成果提供支持与奖励。
3 结语
积极探索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对于体育院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挖掘办学潜力,提高体育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路径:合理开设理论课程、探索教学方法、打造精品教材,进行理论教学改革;增设实践课程,创造社会实践机会,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从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创新个性、创新性成果四个方面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但本框架仅停留在理论建构上,还需要实例去检验、论证、完善。
[1]许金芝,张俊丽,展利民.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2]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3]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
[4]陈俊钦.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of Master Professionnel in Sport Institutes
He Zhao-Xuan,et al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41)
Enhancing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professionnel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new era,which is also to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masters in sport institutes,togethe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system,the author means to build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n hopes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ultivation.The three aspects are theoretical teaching,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bility.
sport institutes,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talents,master,cultivation path
G807.4
A
1001-9154(2011)06-0080-04
G807.4
A
1001-9154(2011)06-0080-04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课题。
贺兆轩(1973— ),男,重庆忠县人,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与培养。
20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