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测量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2011-01-06张志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认同度体育教师因子

张志辉

(湖南城市学院体育系,湖南 益阳 413000)

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测量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张志辉

(湖南城市学院体育系,湖南 益阳 413000)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测评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并构建测量模型对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性别、年龄、职称、地域等方面分析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特征。主要结论: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是体育教师主体对所在单位相关因素在情感上的认可程度,其测量模型由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程度整体偏低,在体育课程地位、信息公开制度等指标上显得尤为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在人口学变量、职称,地域与所属大学等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测量

高校体育教师是大学生体质健康工程的设计者与主导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教师的地位显然也不如其他院系教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已成为高校新的使命,造就体魄健康的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那么,在这种新旧价值观交替的教育背景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目前对所在部门的认同程度如何?诸如此类问题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据此,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概念出发,构建测量模型,对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状况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在借鉴国外有关组织认同度测量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特点,通过专家访谈,编制由38个条目组成的五级里克特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初测量表。借助2009年8月《首届全面健身科学大会》的资源平台,通过现场与信函调研的形式,收集了245份来自全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区域、不同性质高校体育教师的有效数据,回收率为84.39%。经主成分分析降维后形成由21个条目组成的正式测量问卷。然后,通过现场与信函的形式在2009年10月举行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高层论坛》会议上收集到1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26%,为高校体育教师认同度测量提供原始数据。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初测指标进行降维与归纳。[1]

以两次问卷调查收集到的397份问卷为样本数据,代入构建的测量模型,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得分,并进行假设检验处理,对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性别、年龄、职称、地域、所属大学等特征进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测量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从高校体育教师主体角度出发,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是主体对所在单位相关因素在情感上的认可程度。经查阅,组织认同测量模型有如下研究成果:(1)成员关系、忠诚度和相似性三因素模型[2];(2)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组织选择何种行为)四个维度模型[3];(3)生存性组织认同、归属性组织认同、成功性组织认同三个维度模型[4]。结合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特点,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本文从管理评价、领导能力、办学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进行测量。构建由49条目组成的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初选量表,通过指标的初步删选形成由38个条目组成的预测量表,经因子降维,最终形成由21个条目组成的正式测量问卷。

2.1.1 测量指标筛选

对初测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5个因子符合条件,方差解释率为78.79%(表略)。借助SPSS13.0主成分分析模块功能,得出VARIMAX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略)。各因子载荷分布比较集中,分析结果较为理想。指标因子载荷代表与因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因子载荷大的指标反映的信息多,在因子中的贡献较大,反之亦然。

2.1.2 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因子命名

为了简化模型,保留信息,取因子载荷大于0.4的指标进入模型,其中,领导群众关系、领导管理风格、继续教育机会、学习进修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业余训练条件等因子负荷小于0.4的指标舍弃,剩下的21个指标按因子自动归为5个因子,根据各因子指标之间的共同特征,将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管理制度认同、教学条件认同、工资福利认同、领导能力认同、工作环境认同(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因子有交叉现象,本文根据因子的逻辑联系进行平衡归类。

表1 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因子命名

2.1.3 指标权重确定

利用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二级因子载荷进行统计处理,得出二级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2)。其中,信息公开制度、竞聘晋职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教学场馆设施、奖金福利情况等指标的权重较大,对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的贡献大。相反,科研工作压力、领导行为方式、课外活动场所等指标的权重较小,对认同度的贡献也相对较小。

2.2 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特征

2.2.1 组织认同总体特征

通过测量模型,计算出调查样本的组织认同度,并对调查样本组织认同度进行等级评价,“非常认同”与“认同”两个级别累计比例仅为34.39%,表明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整体偏低。相反,“不认同”与“非常不认同”两个等级累计比例达37.94%,而且“非常不认同”达到了12.87%,说明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组织认同状况处于不理想状态。高校体育教师低组织认同状况直接制约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应该引起理论与实践界的足够重视。

2.2.2 组织认同维度特征

去除加权因素影响,得分高于4分的指标依次为带薪休假情况、师资队伍建设、保险保障情况、教学场馆设施4个指标。相反,体育课程地位、信息公开制度、考核评价制度、领导管理能力、竞聘晋职制度、部门人际关系、教学科研压力6个指标得分低于2.5分。

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休假、保险保障方面的认同程度较高,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场馆设施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较为理想。但高校体育教学部门领导管理能力普遍不理想,体育课程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竞聘晋职与考核评价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学部门人际关系较为紧张,科研压力逐渐加大等特点。

表2 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测量模型指标权重

2.2.3 组织认同人口学特征

从性别因素看,男性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平均得分为3.04,女性高校体育教师为2.81,两者差异显著(P<0.05)。访谈发现,作为女性,体育教师职业与社会角色形成一定反差,女体育教师在单位担任“男性化”的体育课教学工作,回家充当家庭主妇角色,角色的双重表现无形中增大了女性体育教师的压力感,同时也降低了女性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

从年龄因素看,各年龄段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F<0.05),其中,45以上岁年龄段的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均值为3.52分,明显大于25-35岁(2.51分)、35-45(3.24分)岁年龄段的高校体育教师(P<0.05),同样,25-35岁、35-45岁两个年龄段教师之间组织认同度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年轻教师的低组织认同状态也无不折射出我国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人事与分配制度,为激发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应该针对女性与年轻体育教师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引导。

2.2.4 组织认同职称特征

从职称看,副教授职称以上(包括副教授)体育教师的组织认同度均值为3.67分,明显高于副教授以下教师的2.61分(P<0.01),从指标维度上看,副教授以下教师在工资津贴档次、保险保障情况、考核评价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体育课程地位、竞聘晋职制度、领导行为方式、奖金福利情况9个维度上的得分远远低于副教授以上教师,事实上,副教授以下高校体育教师工资福利较低,在群体中的权威性不高,在部门管理中的话语权不大。但我国高校现行的制度是技术职务越低的教师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就越多,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初、中级体育教师群体的积极性是高校体育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2.5 组织认同地域特征

从所属区域上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分别为 3.17、2.75、2.82 分,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三区域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存在明显差异(F<0.05)。其中,东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明显高于中、西部高校体育教师(P<0.05),而中部、西部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差异不明显(P >0.05)。

访谈发现,东部高校体育部门具有如下优势:首先,东部高校对体育课程也比较重视,体育教师工资待遇提高较快,其次,东部很多高校体育部门成立了体育学院,体育教师的地位得到了大大提高,东部高校体育部门实行开放性办学,功能的拓展打破了公共体育教学的局限。

相反,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但对比其他行业来说,高校体育教师反而具备职业优势,待遇相对较高,社会地位较高,而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等国家政策的扶植,经济社会发展很快,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竞争优势逐渐下降,事实上,中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流失率也逐渐增大。因此,从平均得分来看,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反而比中部地区教师略高。

2.2.6 组织认同所属学校特征

从所属单位上看,专业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综合性大学体育部(未设体育学科专业的高校体育部门)教师组织认同度分别为:3.31、3.06、2.68分,不同大学体育部门教师组织认同度存在明显差异(F<0.05)。其中,体育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教师组织认同度较高,与综合性大学体育部门存在显著差异(P<0.01)。体育专业院校教师组织认同度又明显高于综合大学体育院系教师(P<0.05),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很多综合性大学体育部纷纷开设体育学科进行专业办学,招收专科、本科、招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学生,但事实证明,目前,我国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限,即便是硕士、博士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单纯以提高体育教师地位为目的的办学思路实不可取。

3 结论

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是体育教师主体对所在单位相关因素在情感上的认可程度。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测量模型由管理制度认同、教学条件认同、领导能力认同、工作环境认同5个一级指标与21个二级指标构成,根据不同的贡献率,各指标权重各异。

从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得分总体特征看,整体组织认同度偏低;从维度特征看,带薪休假情况、师资队伍建设、保险保障情况、教学场馆设施4个指标得分较高,而体育课程地位、信息公开制度、考核评价制度、领导管理能力、竞聘晋职制度、部门人际关系、教学科研压力6指标得分较低;从性别特征来看,女性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低于男性;年龄特征来看,年轻教师组织认同度明显低于年长教师;从职称特征来看,高职称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明显高于低职称体育教师;从地域特征来看,东部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明显高于中、西部教师,其中,以中部体育教师组织认同度最低;从所属学校特征来看,专业体育院校与综合性体育院系教师组织认同度远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师。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要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体育教师组织认同特点,制定相关的政策,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1]张淑芬.体育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测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0):132 -135

[2]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理论建构及对转型期中国国有企业的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25

[3]Dick,R,Wagner,U,Stellmacher,J& Christ,O.The utility of a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which aspects really matter?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4(77):171 -191.

[4]OR'eilly C A,Chatman J.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The effect of compliance,identification,and internalization on prosocial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6,71:492-499.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University PE Teachers'Group Identities

ZHANG Zhi-hui
(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By means of the mo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with university PE teachers'group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per defines its concept and makes an empirical stduy of PE teachers'group identities by constructing the measurement model.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 teachers'group identities respectively from their gender,age,professional title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with the main conclusion as follows:university PE teachers'group identification is the emo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ir work place,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which is composed by five Grade 1 indexes and twenty-one Grade 2 indexes.Research result also shows that overall group identities of university PE teachers is low,which is especially obvious in terms of the status of PE courses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niversity PE teachers'group identification in terms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professional titles,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the universities they belong to.

universities PE teachers;group identities;measurement

G807.4

A

1001-9154(2011)08-0079-04

G807.4

A

1001-9154(2011)08-0079-04

张志辉(1973-),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2011-07-10

猜你喜欢

认同度体育教师因子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认同度调查研究报告
高考加分新政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