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移民语言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1-01-05葛俊丽

关键词:家乡话场合白领

葛俊丽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一、城市新移民语言状况调查的背景与形式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进程。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①陈柳钦:《为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进谏》[EB/OL].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5-13.。按国际惯例,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属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在中国,据新华社2011年报道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7%,成为30年来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②雷敏、王希:《中国城市化率超47%》[EB/OL].http://news.cntv.cn/2011-03-03.。而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之一,一个城市移民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2009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11亿,浙江省是个经济大省,流动人口达到2006万人,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1]。杭州市流动人口总量也很大,按照杭州市公安局年报统计,杭州市历年登记在册的外来流动人口从2000年的70.6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93.1万人,年均增长19.5%。2008年,常住人口为677万多人,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1:2。如果以19.5%的年均增长速度估算,到2015年外来流动人口将会超过1000万,其数量将远远超过当年的杭州市户籍人口。由此可见,流动人口已成为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人口流动的方式可分为正式迁移、非正式迁移、流动性迁移三种。“正式迁移”是指户口经过了官方变更并在流入地重新定居;“非正式迁移”是指户口未经官方变更(即留在原籍)而在流入地稳定居住;“流动性迁移”是指既不经官方变更户口也不在流入地稳定居住的循环流动状态[2]。本文所谓“城市新移民”包括了前两类,即“正式迁移”和“非正式迁移”,但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它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实现自我或家庭的区域性迁移,已在移居城市中获得相当稳定的工作和住所并具有定居意愿的流动群体。它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拥有农村户籍的原农村居民,即农民工群体,他们是城市新移民的主要构成部分;二是拥有城市户籍但来自其他城市的居民;三是来自外地的大学毕业生[2]。前者又可称为非白领移民,后两者可称为白领移民。

城市新移民这个庞大的群体在职业、身份上多元混杂;在制度和社会保障上,又无法获得所在城市的市民权;在文化身份上,且面临着一个在城市重塑文化身份和解决文化冲融的问题,这是他们和所在城市发生关系的共同点。“城市新移民”问题在当代中国非常突出,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分别从政治/社会排斥[3-4]、社区/社会融合[5-8]、社会/文化认同[9-10]、传播形态[11]、话语权[12]等不同角度切入来研究它们。然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通过对城市新移民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来研究他们在新城市生活的身份认同状况却非常少,因此有必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对他们语言状况的研究,从而揭示他们的认同危机和身份重塑之必要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辅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从2011年3月开始至5月中旬结束,历时两个半月,考察了杭州市拱墅区①新移民的语言状况即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的情况。共发放220份问卷,收回且有效问卷为187份,有效率85%。调查对象包括非白领移民(主要为农民工)和白领移民。调查内容是针对杭州市新移民在不同场所使用普通话、杭州方言和家乡方言的情况以及他们对不同语言变体的态度。

调查问卷由三部分20个问题组成,问题分单选和多选两类,每个问题根据调查需要设若干选项或指标。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即问题、选项或指标的设置是既定的,被试者只需在给定范围作出选择。

三部分内容分为:第一部分了解被试者个人背景如性别、年龄、家乡、来杭时间、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样本构成详细情况见表1;第二部分了解被试者在家庭、工作单位、公共场合、与朋友交流、与陌生人交流等不同场合使用语言的情况;第三部分了解被试者分别对普通话、杭州方言和家乡方言的态度。

表1 杭州市新移民样本构成

二、杭州市新移民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

(一)杭州市新移民的语言使用

从本次对杭州市新移民的语言使用调查结果可知,不管是非白领移民还是白领移民基本使用普通话和家乡话两种语言变体,偶尔使用杭州方言。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在家里新移民喜欢用家乡话交流(共187位被试者,有121人选择在家里使用家乡话,占64.7%),普通话在其它任何场合非常受杭州新移民的欢迎(在本工作单位,156人,占83.4%;与朋友交流,109人,占58.2%;与陌生人交流,186人,占99.5%;在公共场所,167人,占89.3%)。

由此可见,杭州新移民在社交场合上的语言选用,随场合的正式程度及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不同,呈现出普通话和家乡话并存分用的局面(见图1):越是在正式场合或是关系疏远,普通话使用频率越高,依次顺序为:与陌生人交流(99.5%)→公共场所(89.3%)→在工作单位(83.4%)→与朋友交流(58.3%)→在家里(31%);越是在非正式场合或是关系亲密,家乡话使用频率越高,依次顺序为:在家里(64.7%)→与朋友交流(38.5%)→在工作单位(13.4%)→在公共场所(9.1%)→与陌生人交流(0%)。

表2 不同场合用不同语言变体的人数(人)

图1 不同场合下普通话与家乡话使用频率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白领移民和白领移民都分别在什么场合下说普通话更多点,我们列表进行了对比(见表3)。结果发现,非白领移民在正式场合(工作单位48.7%和公共场所50.9%)明显表示出愿意说普通话的倾向;而白领移民相对而言不管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愿意说普通话。

表3 非白领移民与白领移民使用普通话对比

我们再看一下表4,就不难发现为什么白领移民在不同场合都倾向使用普通话,而非白领移民会有选择性地使用普通话。根据问卷调查中问题7:“你的普通话熟练程度有多少?A.十分标准流畅。B.比较标准流畅。C.不标准但比较流畅。D.既不标准也不流畅”,我们发现近99%的白领移民对自己的普通话非常有信心,有73.5%的非白领移民对普通话有信心,另外26.5%的非白领移民认为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也不流畅,所以这部分人会选择不同场合用普通话。

表4 普通话水平的自我评价

同时,在与被访者交谈时发现,除了普通话标准和流利程度的因素之外,身份认同是很多白领移民选择用普通话交流而不用家乡话的原因。他们认为使用普通话可以掩盖自己的乡音,从而不被人知道他们是来自哪个省份,因为不同的省份由于经济实力不同,它们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也不同。这样,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普通话,谈话者双方的交流就趋于平等,双方的身份也会更快地被对方认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普通话是杭州新移民最为普遍使用的日常交际用语,家乡话次之,杭州话最少;(2)除了在家里与家人交谈时以使用家乡话为主外,其它场合均以使用普通话为主;(3)在正式场合或与陌生人交流时,杭州新移民更倾向使用普通话,而与自己熟悉的家人或朋友交流时使用家乡话更多; (4)总体而言,白领移民更愿意在不同场合都使用普通话,而非白领移民愿意选择在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家乡话。

(二)杭州市新移民的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即为个人对某种语言的价值评价及其行为倾向。它是指人们怎样对待语言,及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的看法,是社会心理的反映。人们对于某种语言变体(语言或方言)的态度,反映该语言变体的社会地位以及使用者在人们心中的固有看法[13]。它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等因素组成。认知因素是指人对某种语言变体的认识和理解,如赞成或反对。情感因素是指人对某种语言变体的情绪体验和感觉,如喜欢或反感,尊重或轻视等。意向因素是指人对某种语言变体的行为倾向。正如在前面提到,普通话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社会地位,本文这部分主要着眼于杭州新移民对家乡方言和杭州话的态度。

从表5可以看出,不管是非白领移民还是白领移民身在杭州听到自己老家的方言,大部分都感到非常亲切,前者为73.5%,后者为60%。但对于杭州方言,他们的态度就不太一样。30.4%的非白领移民不太愿意接受杭州方言,而持相同观点的白领移民只占9.4%,大多数白领移民(67.1%)听到别人说杭州话则无所谓,不反感。

表5 对家乡话和杭州话情感评价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不管是非白领移民还是白领移民都希望自己以及孩子能掌握普通话(非白领移民为73.5%,白领移民为68.3%)或杭州话(非白领移民为22.6%,白领移民为28.2%),或者能同时掌握普通话和杭州话(非白领移民为67.6%,白领移民为78.8%)。从表7,我们可见他们给予普通话的功能和社会地位评价都非常高,杭州话次之,而对于家乡话尽管情感认同很高(73.5%),但功能评价(5.9%)和地位评价(10.7%)都较低。其实这一点再次印证了前面提到的观点:新移民希望通过学会说普通话或杭州话来实现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也希望得到这个城市的认同,从而在一定心理程度上缓解身份危机,逐步实现身份重塑。

表6 希望自己和孩子掌握哪种语言变体

表7 对普通话、家乡话、杭州话功能和社会地位评价比较

从表8中我们可以看出,47.6%的新移民还是喜欢看用杭州方言主持的媒体节目,只有23%的新移民不接受这种电视节目形式。但喜欢观看这种电视节目形式的人群比例还是少于一半,也就是说这种电视节目形式还是备受争议的。这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移民对杭州方言情感认同并不是很高。另外,我们不难看出妇女和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相对更喜欢这种节目形式。可见,语言态度与被试者的年龄、性别、语言能力、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关联。

表8 对杭州方言媒体节目的态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杭州新移民对家乡话的情感认同较高,认为熟人或朋友之间用家乡话聊天很亲切,但社会地位评价较低,并不十分期望自己或孩子会讲家乡话,而是希望会讲普通话或杭州话;(2)对普通话的认同很高,不管是情感评价、功能评价还是地位评价; (3)对杭州话情感认同并不是很高,但功能和社会地位评价较高。

三、城市新移民语言状况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从以杭州市为例的城市新移民语言状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杭州新移民通常在普通话、杭州方言和家乡方言上进行语言选择,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并对这三种语言变体持有不同的语言态度。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语言与权力、地位关系

在社会语言学的视野中,语言并不是纯粹的交际工具,它还承载着特殊的社会功能。Bourdieu认为[14],“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言说者及其各自所属的各种集团之间的力量关系以一种变相的方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们选择并使用某种语言变体,其背后必然隐含着政治、经济抑或文化权力的因素。例如,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选择使用,杭州方言与家乡方言的选择使用。

普通话是国家推行的全国通用的标准语,它作为民族共同语和社会的通用语言,既是信息交流的需要,也具有政治整合和文化整合的作用。所以,在语言使用上,普通话在杭州新移民中很受欢迎和被普遍使用(见表2)。这也表明了普通话具有显性威望(overt prestige),人们都有意识地朝着具有显性威望的语言形式方向发展。方言是最富表现力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载体之一,寄托和体现着人们对于地方文化的感情。普通话和方言本身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普通话借助政治的力量和书面标准语的作用相对于各种方言有着一种天然的优势[15]。而方言本身也有强势方言和弱势方言之分,例如杭州方言和家乡方言。所谓强势方言,指的是经济实力强、人口多、方言意识浓的方言,如杭州方言,而新移民的家乡方言在杭州的语境中就成了弱势方言。可见杭州方言具有隐性威望(covert prestige),人们会潜意识地向着具有隐性威望的语言形式靠拢。我们从表6中可以看出,对于家乡方言和杭州方言,新移民的态度有所不同。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喜欢用家乡话与熟人朋友聊天,但某种程度上他们并不期望自己或孩子能讲一口熟练的家乡话,而是希望能讲流利的杭州话。同时,他们平时使用杭州话交流的机会并不多,部分原因是因为不会讲杭州话,还有部分原因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反感别人与他们用杭州话交谈,尤其是非白领移民(见表5),但他们还是希望自己或孩子将来能掌握杭州话,这就取决于杭州方言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以及社会地位(见表7)。

(二)语言与社会认同关系

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Henri Tajfel和他的弟子John C.Turner等人在7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Tajfel的开创阶段,研究偏见和刻板印象,到80年代中晚期发展的第二代理论——“自我类化理论”,再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由若干小型理论组成的第三代理论,如“最优特质理论”、“群体动机理论”等[16]。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17]。它由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原则建立起来的。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偏见(out-group derogation)。个体为了提高自尊,而这种积极的自尊能使他们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他们就会进行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比较。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个体就会离开他们的群体或施行积极区分。Giles&Johnson提出了种族语言认同理论[18-19],认为如果社会比较是消极的,那么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去获得更为积极的社会认同,其中一种策略就是与他们认为是积极的群体同化。如果语言是群体成员身份和社会认同的一个显著的标志,那么个体就有可能面临着语言的改变和适应。所以,从表2和图1我们可以看出,杭州新移民将内群体或“我们语码”(we code)的语言即家乡方言与外群体或“他们语码”(they code)的语言即普通话或杭州话进行比较时,发现使用普通话或杭州话更能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于是就出现语言的改变和适应,即在正式场合或是双方关系疏远的情况下,普通话使用频率会很高,杭州话次之。只有在内群体成员之中,即在非正式场合或是关系亲密的情况下,他们才使用“我们语码”即家乡方言。这就说明了他们希望通过语言的调整,提高自尊,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并满足归属感或个性的需要,找寻到存在的意义。

调查中还发现,杭州新移民对普通话或杭州话有着积极的态度,其中白领移民比非白领移民表示出更愿意学杭州方言的倾向。不难理解,伴随着空间地域的转移,城市新移民的身份需要重新定位,更多地使用普通话或杭州话,在一定程度可以帮助他们重塑身份,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城市中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免担忧家乡话很有可能几十年之后会在新一代移民中消亡。因此,如何保护地方方言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

[1]叶菊英.浙江学刊[J].浙江省流动人口的现状分析与思考,2010,(4):218-223.

[2]童星,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2008,(1):77-83.

[3]景志铮,郭虹.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入与社会排斥——成都市社区个案研究[J].西北人口,2007,(2):33-36.

[4]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新移民的政治排斥问题分析[J].文史哲,2007,(4):155-160.

[5]马西恒,童星.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J].2008,(2):15-22.

[6]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117-143.

[7]黄晓燕.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的行动研究——以天津市华章里社区为例[J].晋阳学刊,2011,(1):52-56.

[8]董立群.城市新移民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以宁波新移民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5-110.

[9]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J].社会学研究,2009,(4):61-87.

[10]叶继红.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失地农民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10,(2):62-65.

[11]周葆华.城市新移民的媒体使用与人际交往——以“新上海人”抽样调查为例[J].新闻记者,2010,(4):53-57.

[12]莫勇波.论城市新移民话语权的实现[J].广西社会科学,2010,(3):112-116.

[13]张倩.青岛年轻人语言态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3.2.

[14]Bourdieu P.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1.23.

[15]张晶晶.外地来沪白领青年的语言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6.2.

[16]杨宜音.“社会认同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工作坊召开研讨会[J].社会学研究,2005,(4):240-242.

[17]Tajfel H.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London:Academic Press,1978.31.

[18]Giles H,Johnson P.The role of language in ethnic group formation[A].Intergroup behavior[C].Oxford:Basil Blackwell,1981.199-243.

[19]Giles H,Johnson P.Ethnolinguistic identity theory: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mainte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87,(68):69-99.

猜你喜欢

家乡话场合白领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有必要学家乡话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有必要学家乡话
家乡话
父亲的家乡话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一线城市白领青年怎么住
小白领的搞笑生活
实用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