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山东省滕州市乡村旅游开发探讨
2011-01-03李晓琴朱创业
李晓琴,朱创业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成都 610059)
和谐社会视角下山东省滕州市乡村旅游开发探讨
李晓琴,朱创业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成都 610059)
乡村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山东省滕州市“墨子故里”发展乡村旅游,在和谐社会视角下,提出了“以人为本、以水为魂、以农为根、以山为衣”的乡村旅游开发理念和“三区、一环、五朵金花”乡村旅游总体布局。滕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综合运用“整体租赁”民居功能拓展模式、“采摘蓠园”都市农业模式、“养生山吧”模式、休闲农庄模式、创意产业模式、现代产业园区模式、古村聚落模式,将国家政策、农村盈利、项目运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对农旅结合的有效尝试。
和谐社会;乡村旅游;滕州市
一、引言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一、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成为平衡城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旅游”,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确定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年,再一次把乡村旅游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山东省滕州市作为墨子的故里,墨子文化是其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文化品牌。立足于“墨子故里”城市品牌,将历史文化、城市经营、“三农”问题与乡村旅游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这对于优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文明程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滕州市发展乡村旅游思路的切入点
(一)以人为本:墨家思想的展示与演绎,和谐社会的闪亮诠释
墨学经典中所包含的科学、民主、和平等近代意识的萌芽,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塑造科学、和平、民主的国际城市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把挖掘墨子文化当作滕州旅游发展的突破口,让墨家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与演绎。将墨子文化中的“爱利万民”、“以义为利”、“悦行忠义”、“强本节用”精魂融入到民俗乡韵中,强化旅游者对滕州的感知环境,形成区域文化品格。
乡村住宿和乡村餐饮等方面融入墨子兼爱包容、节俭勤奋、养生长寿等墨子文化。如修建墨翟山庄、善国人家、颐养山庄等休闲农庄,特色菜肴可命名为子非鱼,八卦碟,兼爱炖、尚贤煮等具有墨家文化气息的名称。乡村旅游项目可以围绕墨子的一些发明,设计风箱、墨子井、目夷亭、攻城等体验项目和景观小品。也可以开展自摘、自称重、自付钱、自找零的善国自助采摘,使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墨子文化的魅力。
(二)以水为魂:千姿百态的原生湿地,微山湖畔的渔家风情
红荷湿地是北方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和全国最大的湿地公园,也是著名的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战地和全国面积最大的野生荷花种植基地。湿地水文化和民俗“人”文化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儒家对人的高度关注,又丰富了湿地水文化的内容。
打造“湿地渔家”、“微山湖畔艺术村”和“红荷新村”三大旅游品牌。依托区域内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湿地渔民生活,开展水乡渔家休闲、湿地生态体验乡村旅游项目。并引入创意文化产业,以红荷新村为展示载体,解决湿地渔民就业问题,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与整合。
(三)以农为根:生态农业大地景观化,构建现代立体农业
滕州素有“鲁南粮仓”之称,被国家和山东省列为商品粮基地、优质蔬菜基地,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滕州市目前提出了建设“七大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五大现代农业基地、二大花卉产业基地、一个城市后花园”的战略构想。
依托湿地建立地上养鸡、田中蔬菜、水中芦苇、水面养鸭、水中养鱼、水下莲藕生态科学的立体农业。合理调整马铃薯、玉米等蔬菜粮食基地的种植空间,在旅游通道、入口打造四季大地艺术景观,引发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四)以山为衣:沿山发展山地乡村度假,时尚、健康乡村旅游升级版
滕州北部以龙山、龙湖、莲青山为代表的山水生态环境良好。龙山龙湖环抱,区域果林成片,发展干鲜果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户主水库和马河水库水域面积宽阔,水岸曲折,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水岸休闲度假潜力巨大。
沿山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和大规模的沿山果林景观带是发展乡村旅游山地度假的最佳载体,利用政策杠杆加快山区镇乡的发展,绿色乡村旅游与时尚、健康的山地运动紧密结合,促进沿山开发的整体推进和纵深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转型。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滕州市乡村旅游开发战略
(一)优化总体布局,促进空间和谐
围绕“墨子故里,和谐乡村”主题形象,按照“沿山、沿水、环城开发及线路统筹”的基本思路[2],总体布局概括为:三区、一环、五朵金花(优先开发区)。五朵金花即优先开发区,展示了滕州市乡村旅游亮点,并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价值,值得推广。
1.三区
(1)北部山水乡村生态旅游片区(含龙阳镇和东郭乡镇),以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亮点,以经济果林和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沿山沿湖打造山水生态乡村旅游。
(2)西部湿地乡村民俗旅游片区(含滨湖镇、大坞镇、姜屯镇和界河镇),以微山湖湿地红荷景区为龙头,展示湿地原生态和渔家民俗,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带动西部乡村旅游的发展。
(3)南部乡村历史文化旅游片区(含官桥镇、柴胡店镇、张汪镇),以薛国故城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石,以万亩梨园、薛河景观带为乡村旅游载体,全面带动南部乡村旅游的发展。
2.一环
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龙阳-姜屯-洪绪-龙泉-东沙河),依托中心城区环城路,将乡村旅游与发展城郊经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结合起来,促进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发展。
3.五朵金花
(1)湿地人家,选址于红荷湿地国家公园外围。典型性与推广价值在于“生态移民、渔旅结合、产业互动”。其核心理念为“湿地渔家,艺术红荷”墨乡水韵之旅。
(2)龙阳果乡,选址于龙阳镇龙山龙湖。典型性与推广价值在于“城乡统筹、沿山开发、养生度假”。其核心理念为“龙阳果乡,修身养性”善国田园之旅。
(3)薛风梨韵,选址于柴胡店镇万亩梨园。典型性与推广价值在于“以农为根、以花为媒、文旅结合”。其核心理念为“薛风古韵,梨乡春雪”古薛风情之旅。
(4)幸福龙庄,选址于洪绪镇龙庄新村。典型性与推广价值在于“小康生活、科技农业、和谐乡村”。其核心理念为“开心农场,幸福龙庄”和谐乡村之旅。
(5)莲青碧水,选址于莲青山景区外围。典型性与推广价值在于“城乡统筹、沿山开发、山地运动”。其核心理念为“鲁班故里,莲青碧水”动感山乡之旅。
(二)探索开发模式,和谐运作管理
滕州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创新乡村旅游经营业态,将国家政策、农村盈利、项目运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对农旅结合的有效尝试[3-4](表1)。
(三)一、二、三产业和谐互动
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实施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和保障,第二产业以食品加工为主,产生资源聚集和品牌效应,第三产业作为乡村旅游服务解决就业,乡村旅游附加值提升。
四、结论
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滕州市发展乡村旅游力求达到六个方面的和谐统一:一是政府发挥全局规划、支持引导作用,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保证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朝着良性和谐方向发展;二是避免城市化,保存乡村环境、乡土性环境的原汁原味,以达到城乡的和谐与统一;三是重视社区参与,鼓励农民参与开发、经营和管理,实现社区与景区双赢和谐发展;四是各具特色,实现“协作、互补”的和谐格局;五是加快一、二、三产业和地域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六是将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表1 滕州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运作
特别感谢山东省滕州市、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组为本文撰写提供的素材和思路!
[1]张辉,沈中印.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5):87-89.
[2]山东省滕州市乡村旅游产品策划课题组.山东省滕州市乡村旅游产品策划[R].成都: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10.
[3]周永广.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4):36-41.
[4]郑群明.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Study on the Developing of Rural Tourism in Tengzhou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a View of Harmon ious Society
L IXiao-qin,ZHU Chuang-ye
(Tourism and U rban-Rural Planning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Rural Tourism is the impo rtant mean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Tengzhou city of Shandong p rovince has been celebrated as“Hometow n of Mo Zi”.A rticle puts fo rward the development concep t of rural tourism w hich are“Peop le-oriented,w ith water as the co re,w ith agricultural as a basis and w ith mountain as a clothes”and the general layout of rural tourism w hich are“Three Zones,One Ring,Five Golden Flowers”,then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uitable developmentmode of rural tourism.
harmonious society;rural tourism;Tengzhou City
F590.7
A
1672-0539(2011)02-049-03
2010-12-06
李晓琴(1973-),女,汉族,江西吉安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许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