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信息化战争要求积极推进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
2011-01-03成都军区装备部部长王业明少将
■ 成都军区装备部部长 王业明 少将
胡主席强调指出,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不断增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力量支撑和坚强安全保障。胡主席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部队装备建设必须适应这一总体要求,深入研究和探索信息化条件下部队装备保障力生成的特点规律,积极推进我军由机械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向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整体转型。
一、深化认识,切实把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作为装备建设的主线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从根本上增强我军核心军事能力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转变的重大意义,积极适应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转变的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实现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的科学转变。
充分认识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大意义。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信息时代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军队建设深层次矛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军正处在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仍然是“要素分离”型、“粗放低能”型和“经验汲取”型,不仅人力财力投入大、资源消耗多,而且生成的保障力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军队建设与信息化战争的保障需求。只有加快转变保障力生成模式,依靠科技进步,综合集成、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才能解决深层次矛盾,提高装备建设的质量效益。
深刻把握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的科学内涵。装备保障力是指为使部队武器装备持续保持与恢复作战能力所具备的技术保障、供应保障和调配保障能力,主要由保障资源力、保障技术力、保障指挥力和保障统筹力等基本要素构成。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就是通过一体化的保障信息网络产生保障力的保障样式。具体讲,即是利用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将分布在广阔区域内的作战与战备训练网络、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网络和装备存储、维修、分发与调配网络集成为一个高效的大系统,实现装备信息的共享和配套保障装备系统的高效优化使用。它包括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也包括平时保障和战时保障,其关键是通过信息网络产生保障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达到精确保障,其中保障机制与保障体制是保障力生成与转变的核心要素。
充分认清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根本要求。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面临着研制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保障装备、装备保障技术手段和装备指挥自动化系统,培养大批智能型装备保障队伍,改革装备保障体制等紧迫任务。具体讲,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保障指挥转向网络化。以信息化指挥系统为平台,使装备保障指挥和作战指挥、纵向保障系统与横向相关系统、军内保障系统与地方支援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指挥网络化。二是保障体系转向一体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联通与融合,把分散、独立的装备保障力量联成一体,构建高度集成的联合保障体系。三是保障手段转向智能化。以智能化、通用化、野战化的保障装备和抢修工具,逐步实现指挥手段、检测手段、抢修手段、管理手段的智能化,提高装备保障的整体效能。四是保障方式转向精确化。以精确化保障代替不计成本的粗放型保障,用最小的保障资源,获取最大保障效益。
二、适应战争形态发展变化,把准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方向
信息化战争必将是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建立具有与战争形态相一致的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与转变传统的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解决矛盾与创新发展的统一。总体上看,应努力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机械化保障方式向信息化保障方式转变。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保障信息共享、保障力量集成、精确补给和整体保障成为装备保障的新特征,客观上要求装备保障模式必须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一是要由独立保障向一体化保障转变。建立平时和战时战区内“通装统保、专装自保、同装互保、军民联保”的一体化装备保障机制体制,利用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力量整合使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有限力量及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要由机械化装备技术保障向高新技术装备技术保障转变。在不断提高车、枪、炮等传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的同时,突出自动化系统、雷达、导弹等信息化作战平台和武器装备的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尽快提高高新技术装备技术保障能力。三是要由重保障人员技术培训向重自动化技术支持转变。大力发展远程支援会诊系统、不解体检测技术,降低个人因素在技术保障中的比重,提高保障方法的自动化程度和保障效率的实时化程度。
平时保障向平战结合保障转变。要坚持任务牵引,推进平时保障向平战结合保障转变,实现平时和战时的统筹协调、有机衔接。一是维修力量编组要平战结合。按照战时装备保障需求,结合平时管理实际,以专业为“能力单元”编组,按任务需求抽取“能力单元”编成“能力模块”,形成以“能力单元”为基础、以模块组合为途径、以任务需求为取向的平战一体的编组模式。二是物资器材供应要平战一体。平时装备保障物资器材供应尽量采用战时供应保障模式和渠道,变临时采购为长效合作,变定期供应为按需请领,通过平时的供应保障实践,不断健全战时高效顺畅的供应保障机制。三是设施设备建设要平战兼容。既要着眼平时装备保障需要,搞好修理车间、装备库房、维修器材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充分利用现有保障设施设备资源,努力建成集装备检测、维修、保养于一体的配套合理、功能齐备、标准规范的实战化装备维修场所。
粗放低能式保障向精确高效化保障转变。信息化战争装备保障是相对的精确保障,这就要求必须摒弃以数量规模代替质量效益、以时间换取空间的粗放式保障方式。一要精确获取信息。依托作战指挥网络和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开发装备保障资源自动识别技术,对装备流动和物资消耗实施全程跟踪,为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的军事行动和各类人员提供精确的装备保障信息。二要精确指挥控制。在确保装备保障各要素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坚持统一标准、统一体制、统一规定,搞好现有装备保障指挥信息系统的整合升级和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与各级指挥系统的综合集成,提高指挥自动化水平。三要精确实施保障行动。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和视频技术,开发嵌入式故障诊断技术和综合集成技术,发展新型装备综合检测平台和远程支援系统,充分运用垂直投送、越级直达等方式,适时、适地实施精确保障。
三、突出重点,积极推进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
目前,我军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发展阶段,在由传统的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向新的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跳出机械化军事思维定式,以信息为主导,加快形成新的保障力生成与释放的有效机制,顺应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求,实现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转变。
坚持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基础。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引发了编制体制、保障样式、保障手段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转变装备保障力建设思维模式。一要由“要素”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着眼信息化战争体系对抗的需要,把“综合集成”的思想贯穿到装备保障力建设的各个环节,破除机械化条件下“条块式”抓建、“烟囱式”发展的思维定式,全面统筹装备保障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武器系统、武器系统之间的有机融合。二要由“数量”思维向“质量”思维转变。牢固树立质量效益理念,注重追求投入与产出的最佳值,破除以数量补质量、以规模求效益的发展思路,实现装备保障力建设由规模组合向效能融合转变。三要由“经验”思维向“科学”思维转变。立足部队实际,着眼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克服单凭以往经验做决策、搞设计的传统观念,逐步实现装备保障力建设发展由定性控制向定量控制转变。
坚持把信息主导作为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关键。一要坚持信息主导。统一规划计划装备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抓好信息系统的集成运用,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融合性、连通性,强化装备保障的综合集成建设,把各种装备保障力量、保障单元、保障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装备保障能力。二要构建一体化指挥平台。加快构建和完善一体化装备指挥网络平台,建立“纵横贯通、固野结合、平战兼备”的装备指挥信息系统,纵向实现各级装备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横向实现装备部门与同级作战、后勤以及军兵种装备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三要加强装备保障信息化手段建设。发展和应用视频辅助维修系统、智能检测、自适应修复等先进诊断修复技术,实现武器装备单元功能智能化检测和装备单件、整装不解体故障诊断。构建远程技术支援信息系统,实现远程故障诊断和维修技术咨询。
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根本举措。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这一特征要求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建设必须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和体系性。一要坚持体系建设。牢固树立联合作战、体系对抗理念,进一步转变装备保障建设的发展模式和保障方式,在系统技术上实现主战装备与保障装备各种功能的集成、在系统层次上实现作战部队与保障部队内部的集成、在体系层次上实现诸军兵种保障部队之间的集成,使其融合为一个结构合理、协调运行的整体。二要坚持整体联动。加强转变的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各系统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分层、分口、分类抓好落实。强化对整体联动的约束力,防止无联动下的各行其是、盲目行动,克服联动下的条块分割、相互撞车。三要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思路,完善装备动员有关工作的制度机制,大力开展装备动员潜力调查,切实摸清装备动员底数,探索建立军民联供、联修、联救、联运的保障模式,努力形成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四要坚持统筹推进。以做好作战装备保障准备为重点,统筹各作战方向装备保障建设,统筹主战装备、通用电子装备和保障装备保障建设,统筹新装备和老旧装备保障建设,提高建设质量效益。
坚持把转变训练模式作为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一要大力推进实战化训练。围绕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特点和可能担负的保障任务,科学设置训练内容,积极创设近似实战的复杂战场环境,注重在近似实战环境中检验部队,发现和解决影响制约保障力生成的矛盾和问题,提高保障人员对信息化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二要积极开展模拟化训练。通过引进、研制和开发等多种途径,配套完善模拟训练手段,构建装备保障指挥、控制和实施相结合的模拟训练系统。借助模拟器材和计算机网络,构建信息化作战背景,广泛开展虚拟保障训练。利用已建的计算机网络,通过植入相应的训练软件,广泛开展网上虚拟保障训练,提升训练的质量效益。三要注重加强集成化训练。按照信息化条件下综合集成、整体联动的要求,充分考虑本级保障装备现状、人员素质情况以及在作战中的任务编成,把各保障要素按照实战需要进行编组推演、整体训练,努力使保障训练与实战保持同步,促进装备保障力的快速生成与优化。
坚持把改良装备性能作为加快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根本保证。信息化保障装备是促进保障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物质基础。要努力挖掘现有装备的潜力,实现与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相衔接;要采取嵌入信息模块或附加信息化装置的办法,提升现有保障装备的信息化水平;要把改造的重点放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关节点上,增强现有装备保障系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能力,实现与指挥系统、联勤保障系统的信息对接,使保障链条上各要素形成一个联动整体;要建立技术革新和挖潜改造制度机制,防止不切实际地一哄而上,确保信息化改造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