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撼人心的悲剧

2011-01-01杜太平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期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鲁迅先生构建小说悲剧的最基本特征。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先生“如实描绘,并无讳饰”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铸造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间罪恶。《祝福》中的祥林嫂,由于死了丈夫,逃到鲁家帮佣。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希望以劳动换取生存的权利,但不久被婆婆劫回卖到山墺里。第二个丈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她被贺家族人赶了出来,第二次来到鲁家。受封建迷信的愚弄,她认为自己要受“神”的惩罚,不惜用自己的血汗钱去庙里“捐门槛”作替身,让“千人踏,万人跨”来消除罪愆。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读者眼前仿佛会现出一幅幅生活的真实图景。犹如亲身经历那个黑暗如漆、冷酷如铁的时代。尽管她不断挣扎,依旧冲不破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交织着的天罗地网。这种真实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反,几千年来的中国封建文人总是不愿睁开眼睛正视现实,喜欢“瞒”和“骗”,用盲目乐观的团圆主义,为统治阶级“曲终奏雅”。鲁迅先生对“瞒”和“骗”的虚假艺术是深恶痛绝的。鲁迅把大胆否定与破坏社会邪恶的真实性,看作是悲剧的基础和前提。
  二、幽默性
  幽默属于审美层次的高层。美学家宗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