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苦海”的方舟
2011-01-01李中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期
学生写作文,怎一个“苦”字了得。曾几何时,看着教室后面那副对联“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想,这么苦下去,就是愁白了头,也到不了彼岸啊!怎么才能让学生脱离“苦海”呢?我想到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像《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里的香菱,没人去逼,也会痴迷于学诗写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用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和表扬,如果一味指出他们作文中的缺点、不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疏远作文,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以为写作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于是,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并在讲评作文时,对最优秀的作文当堂宣读点评,对其他写得不错的点名表扬,对作文整体欠佳,但偶有佳句者,我也当堂宣读。这样,我兼顾了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的心理都获得了满足,都有了一种成就感,写作的热情自然就高涨起来了。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少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内容空洞,要么生搬硬套,要么胡编乱造。写自己的父母,不是雨中送雨伞,就是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之所以如此,是他们缺乏一双敏锐的眼睛,没有对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观察、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用独特的视角,写出真情实感。
3.要求学生关心时事,多读报纸杂志,勤听新闻广播。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大多为走读生,我要求他们回家注意收听收看新闻,关心时事。同时,借用学校的报纸杂志,分发给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做好读书笔记,积累素材,而对感兴趣、感受颇深的文章,可以摘其大概,然后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
4.多写片段,勤写周记。学生课余时间有限,且时常被数理化占用,要求学生像写大作文一样的去写,可能勉为其难。因此,我让学生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得以宣泄。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乐趣,还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事实证明,这一方法很奏效,出现文质兼美文章的频率甚至超过了大作文。
5.充分利用校办刊物,鼓励学生创作。每次大作文,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从中选出一些佳作,连同周记中的好文章,一并推荐到校办刊物,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
6.以说促写。在学习《项链》一文时,我没有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任何的分析评价,而是借鉴了大专辩论赛的做法,按照所持观点的不同,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认为主人公是一个极度爱慕虚荣的女人,她的结局是咎由自取;反方认为主人公是一个诚实、守信、勤劳的好女人。然后,我让他们在课下认真准备,既要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又要注意反驳对方的观点。等到了课堂上,学生们唇枪舌剑,激烈辩论,精彩之处常博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节课我虽没有说什么,但学生们对人物的认识已相当深刻。我又趁热打铁,让他们课下用文字记录下这节课的情景和感受,使说和写比翼齐飞。
7.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为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亲自评改外,还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师生互动。我把学生习作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印发下去,让他们在课堂上说出文章的得失,并与作者展开讨论,甚至争辩,中间我适时地加以点拨和总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很欣赏当年米卢所倡导的“快乐足球”,他从一开始就让中国队员忘记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游戏”,从中去感受快乐,而恰恰是这种快乐,将中国队历史性地带进了世界杯的殿堂。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如同当年米卢手下的中国队员一样,不再把写作当作一种苦差使,而是一种快乐。为此,我还将不断地去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济南市第五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