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品味语言
2011-01-01雍自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期
海德格尔曾说过:“语言是语文存在的家。”是的,品味语言,应是一堂语文课的核心内容,是区别于政治、历史、生物、地理课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对语言进行品味,并品味到位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思考:
一、掌握规律,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规律,就是“语言——思想、感情——语言”。其核心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弄明白,这样的语言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别的语言表达。”
如在执教《回延安》时,我问学生:能否把“手抓黄土我不放”中的“抓”换成“捧”?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比较,学生明白了“捧”虽然郑重,但不能表现诗人迸发的激情,而“抓”极富表现力,是迅速有力的动作,反映了作者珍爱延安土地的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因此,要表现这份思想感情,只能用“抓”,而不能用“捧”。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增”、“删”、“换”、“调”、“改”等一番“咬文嚼字”的语言品味、思考,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回到它的表达形式上,就可明白这样的思想、感情需要这样的语言。可见,这样的语言教学才是实实在在的,人文性才算真正渗透其中。按照这样的语文教学规律去品味语言,阅读教学才算做了“正事”。
二、整篇着手,品味语言
要教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把握文章思路的特点。有时在一篇优秀的文章中,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只要用心寻找,精心设计,细心品味,都会发现是作者在文章中思路的反应,它们往往闪耀着全文的光辉,闪耀着主题的光辉。
如《藤野先生》文中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作者怎么就劈头出现个“也”字?它能否去掉?为什么?笔者在简介写作背景和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结构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他们终于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了:鲁迅原先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感到不太满意,就到日本东京去留学。但是到东京后,发现很多人都心不在焉,有些男同学竟忙着打扮,学跳舞。唉,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嘛,所以我要到仙台去。因此,一个“也”字,表露出作者对在东京浑浑噩噩生活的中国留学生的失望、愤懑和厌恶的思想感情,并在结构上,为第二部分写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一个“也”字,在整篇文章里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找出最能反映作者整个思路的,体现语文味的那些字、词、句,围绕本课重点、难点,精心创设主问题的情境,深入品味。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就一定能上出实效。
三、出声美读,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能否孤立进行?不能。我们要善于对文章中的精彩之处,通过逐字、逐词、逐句、逐段的美读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因为语言的精妙之处往往在出声美读时才能发现。成功的美读,往往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节奏,读好了停顿,把握住了重音、语气、语调,甚至读出了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去品味语言,就能把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感情、思想、感受更好地体验出来。
xfHEbg+vAx8Pab5yDQvDEQ== 执教陆蠡的《囚绿记》,在品味语言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读哪些描写常春藤的语句?用波浪线在文本中画出来。发言时,先从修辞方法、景物特点、关键字词句的表达效果或内涵及抒发的情感等角度阐释喜欢美读的理由,然后美读出来。
生:文中说:“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这些写常春藤不愿被囚住的句子,通过对它的细节描写,赞美了它向往阳光的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其中“固执”一词,贬义褒用,抒发了对常春藤的尊敬之情。因此,在美读时,“固执”要重音读,才能更好地读出对常春藤的那份尊敬情感。
这位学生品析后,再按刚才的理解美读一遍。
师:这位同学对此处语言的品味准确吗?请其他同学评点一下。
(其他同学试评)
师:大家认为该同学美读得怎么样?假如让你来读,你又怎么读好呢?
(其他学生试读)
……
美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但一堂课不应该止于美读,而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更是上好一堂阅读课的基础,只有好好地去品味语言文字,才能深入文本的内部,才能明了文本的思想、情感精髓。因此,像刚才执教的片断那样,在出声美读中,去品味语言,使美读与品味语言有机融合。这样,就抓住了阅读课的核心,使阅读课真正上出了“语文味”,真正走在了“教语文”的路上。
(作者单位: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