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学习中泛读的缺失及对策
2011-01-01章登享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期
语文老师都知道,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素养好,语文能力强。那么,怎样的读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精读,而是学生博览群书中的泛读。泛读的缺失恰恰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最大问题,也是学生大面积语文成绩差的瓶颈。
绝大多数教师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总是情有独钟,对此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全册有计划,单元有安排,篇篇有重点,课课有难点,配套有练习,落实有检测。我们试图通过加大精细阅读的力度来给学生以更多的收获,但期待的效果似乎一直没能出现。
语文教材中的精读篇目不可谓不多。小学至高中12年时间,24册教材,数以百计的文章,学生扯着喉咙不知读了多少遍,那些经典篇目教师也要求学生一次次背诵甚至一遍遍默写。要说示范,这么多的经典文章应该能起到示范作用了,可学生的语文水平总是难如人意。
一般来说,教师对精读的指导不能说不细。看看那些正被推广的竞赛课吧,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精心设计,精密组织,精细讲解,看上去应该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负责任的教师,不惜把自读课文当做讲读课文,篇篇讲,课课上,生恐有所遗漏(笔者就亲见一所学校的某些教师把新教材的选修课文一篇篇拿来讲读),但学生似乎就是兴趣不浓,获益不多。
应该说,学生从来就不缺少教师指导下的精读,我们中的一些教师一天天、一年年甚至一辈子,大多数时间就是在为上好一篇篇课文而忙忙碌碌。不少教师不惜把课文揉碎、嚼烂后喂给学生,试图通过精细的阅读指导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兴趣、指点方法、提高素养,但遗憾的是费力不讨好,基本上没有达到目的。
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精细指导课文阅读不领情、不买账,语文阅读指导课几乎成了学生的休闲课、“养生”课。反正平庸的教师跟着教参走,率性的教师随着感觉走,这样的课听不听无伤大雅。能完全责怪学生么,我们只要想一想自己听某些所谓的公开课、竞赛课、优质课的无奈与痛苦就能感同身受了。
语文精读指导课的尴尬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事实。按理说,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12年语文,精读了几百篇课文,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可语文水平总是不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那些语文素养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几个是得益于教师的课文精读指导?有几个不是泛读了大量课外书籍?大多数学生学语文感觉吃力,语文成绩提不上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泛读的先天不足。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那些天天记读生字词的学生生字词总是一记就忘,那些花了不少工夫背读成语大意的学生成语题经常出错,那些每天跟着老师走、上课从不开小差的学生成绩并不出众,那些辛辛苦苦做了大量题目的学生考试屡屡受挫……以至于他们经常苦恼地问老师:不是说天道酬勤吗?我们如此勤读、勤背、勤做题,可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天道”的青睐呢?
而那些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那些上课不安分、偷偷看其他书籍的学生,那些经常被老师没收“闲书”的学生,他们似乎比好多人懒惰,题目比好多人做得少,学习也是轻轻松松,成绩却是不含糊。他们的秘诀在哪里?他们把功夫花在哪里?两个字——读书,而且是泛读。
我们口头一直在喊精读与泛读结合,但实质上泛读是没有地位的。老师可以找出很多理由,诸如学生时间太少、课业负担太重,泛读没有目标难有效果,不加选择误入歧途……于是小说被没收,杂志被封存,甚至对那些读“闲书”的学生大会批、小会斗。至于高三,课外阅读更是被视为禁物,绝不准越雷池半步。
其实,很多功成名就的学者、著作等身的作家,很多语文素养好的普通人,都是从泛读开始爱上读书的,也是从泛读中汲取营养的。泛读也许是一目十行,也许会囫囵吞枣,但它拓宽了阅读的“面”,加大了阅读的“量”,储存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加深了对各种文章的感性认识。这/MGStuD7fB8awavlVyRkmeQ8/7NySbQs6XLshokom2E=就如同蜜蜂采集花粉一样,穿山越岭采遍了百花才能酿出鲜美的蜜汁,若只是“精读”某一枝百合或某一朵玫瑰,那些花蜜恐怕也是很难香甜可口的。旅行家游遍了高山大岳,才能真正了解山的品格;走遍了江河湖海,才能真正知道水的秉性。如果只是专注于某一座山或钟情于某一处水,即使是黄山或西湖也会是单一的、孤寂的、乏味的,日久也会心生厌倦。
相比于教师“控制”下的精读,泛读有更多的轻松,有更多的自由度。它不像课堂上的精读,这个词要品味,那句话要斟酌;这里的问题要探究,那里的活动要合作。一节节课学生手忙脚乱,遇到集体出演的公开课、比武课之类更是累得气喘吁吁。因而不少学生感叹语文阅读指导课“青春难以承受之重”,厌倦感与日俱增。而泛读没有那种沉重,随意得多,轻松得多,自由得多。不需老师牵着鼻子,不用思考那么多“弯弯绕”的问题。在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漫不经心中,学生思维在流动,知识在积淀,智慧在生长,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恰恰是阅读给人带来的幸福与愉悦。
善于泛读的学生由于其阅读面广量大,见多识广,知道了比较,学会了选择,懂得了鉴别,同时也就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资本,然后就会利用这些资本去精读细研。那些优质课上回答问题让我们拍案叫绝的学生有几个不是胸有书卷才满腹经纶?新课标提倡探究与合作,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而泛读缺失的学生其实是难以真正进行高质量的合作与探究的,他们或人云亦云,或缄口不言,或东拉西扯,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文本阅读的真知灼见。就是那些教师课前做过不少鼓动的公开课,总也有学生一言不发,或发言完全不着边际。常有学生对老师说,现代文阅读中的好多文章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读得少啊!读得多了,就会懂起来,就会有认识,就会有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泛读多了,才能为精读奠定基础,精读才能显示出应有的价值!解决了“量”的问题,自然能产生“质”的飞跃!
可以说,泛读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大面积上的语文能力的低下。试想,不爱博览群书,仅仅靠读几篇课文怎么能学好语文呢?所以,迫在眉睫是如何解决学生泛读缺失的问题。
一是精读再精一点。一个单元不必篇篇课文都作精细处理,选一篇最多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精读一下就可以了。其他课文自由读一读、看一看,不需每篇有目的,每课有任务,不必这里提重点,那里说难点。笔者就曾听参编语文教材的顾振彪先生说过,有些课文就是让学生随便读读的。我们何必死死纠缠、多费唇舌呢?其实有些爱读书的学生几天就把一本教材读完了。
二是泛读进入课堂。每周的语文课可以拿出一至二节给学生泛读。不必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语文不是数理化,没有那么明显的章节概念,课文多上一篇少上一篇问题不大,也不会给语文学习带来多少负面影响。既然有些学生上课喜欢偷偷摸摸读这读那,我们何不顺其自然开开绿灯呢?想读书就是语文学习最好的习惯嘛!
三是选定阅读书刊。泛读不是放任自流,不能甩手不管,教师可以推介一些书刊,也可根据全班同学的意见或建议,拟定一些书刊,可以是教学大纲推荐的书籍(其实这些书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读),可以是一些有品位的杂志,也可以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畅销书籍等。选择空间不妨大一些,要有一定的自由度,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泛读中充分享受精神的愉悦。
四是培养良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强调动手。生动处可以批注,精彩处可以摘抄,有感想就写写读后感,要质疑就谈谈一孔之见,是小说可以分析人物,是散文可以欣赏语言,是诗词可以鉴赏意境……总之,要留有读书的痕迹,三言两语也行,洋洋洒洒也可。这样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又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是进行读书交流。教师应搭建好学生读书交流的平台,定期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泛读的成果。交流可以推介优秀书刊,可以谈论阅读心得,可以评说文章得失,可以介绍阅读方法,可以出示摘录成果……教师亦可融入学生之中,交流、评点、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共享阅读的收获与喜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或他人的读书讲座,引领学生泛读的方向,提升学生泛读的品位。
要解决学生泛读缺失的问题,关键在教师。如果每个教师像重视课文精读那样重视并落实泛读,学生的阅读现状或许就可改变,语文学习中少慢差费的问题也许就有了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公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