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1-01-01黄宏欣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期
“浮躁与尴尬共舞,口号与模式齐飞”,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今语文教改的现状再恰当不过了。
近几年来,语文教改过程中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模式层出不穷。于是乎,许多语文教师在这些口号与模式的“感召”下,疲于奔命,逐渐迷失了自己,不少人丢失了原有的教学艺术,甚至丧失了职业理想。语文教学的功利性愈演愈烈,缺少的是在新课标关照下师生间的安逸与平和。许多老师感叹:我真不知怎样教语文了!
在这样的时刻,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应该平静下来,其实所说的语文的那些事,我们的老祖宗早已有过精辟的论述了。毫不夸张地说,《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在论述语文教育思想上,更是妙语迭出,对语文教学策略的阐述可谓是全面而深入。
一、知人是根本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众多的条件,但就其最基本的一个条件而言,就是你一定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一个教师的教学才情、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最终都是在教育学生中得到体现,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是教好语文的前提。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像侦探一样,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状况,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善问是关键
语文教学是最利于实现师生间人际交流、共同探究学问的交互性活动。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及应答学生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记》如是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而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进学之道也。”这段论述可谓字字珠玑,言之凿凿。问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和兴奋剂。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长相思》的教学中,既发出了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的导问,又设计了引领学生感悟的查问,更实施了直面心灵的追问,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的对话。“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崧舟老师在导问中就让学生感受了“乡愁”的主题。这种感受在读和问中一步步地推进,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它在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问过之后,再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插图、注解进行理解。学生们对整首词理解得如何呢?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进行检查,并引领学生感受词人的“身”和“心”,初步感悟“征途”与“故园”。在导问、查问的引领、帮助下,再通过想象,提问终于达成了目标——使学生想象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与画面,感悟到“身”与“心”的分离。对于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王老师能用心倾听,及时抓住其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在思维的碰撞中绽放出异彩。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忘记了《学记》中的这些教诲,他们搞“一言堂”,学生只能扮演可怜的听众角色。现在,有许多人清醒了,但又矫枉过正,满堂课都充斥着“是不是”、“好不好”、“同不同意”等低级的提问,离“善问”十万八千里。
三、言简是策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常说教师是“凭三寸不烂之舌吃饭的”,这句俚语无疑道出了教师口头表达的重要性。在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内,如何使教学语言最优化,并且达到最佳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其中所蕴含的艺术,值得我们去玩味。当然,在今天课堂教学语言中“幽默”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学者观察,一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在上课时,都很节约自己的话语,甚至达到“惜言如金”的地步,但恰恰是那些简约的话语串连了整个教学内容,激活了整个课堂。
归根到底,教师的话不在多而在精。墨子曾回答子禽的问话:青蛙日夜都在鸣叫,弄得口干舌倦,却不被人们所爱听。而晨鸡黎明按时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多言有什么好处?话要说到点子上才好。课堂教学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其奥妙就在功夫要用在点子上。
四、学习是源泉
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的口号以来,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各种“充电”行为渗透到各行各业,教师的各类培训更是多不胜数。当今最为吃香的口号就是“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其实,关于“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记》中早有阐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当这桶水不够用时,我们就得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容量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那样“源头活水”才能汩汩而来。
在传统文化较为浓郁的我国,“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往往更多的是落到广大语文教师头上,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素养方面的意识要更加自觉,每个人都应争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
综上所述,今天所提倡的并实施的语文教学策略,在《学记》中都有提及和论述,追本溯源,作为语文教师,应回归经典,细心品读一下《学记》,或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勒流
育贤实验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