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小处做实
2011-01-01杨定凤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期
大语文观是最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提的颇多的一个观念,很多人认为以大语文观来指导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甚至有人认为要突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瓶颈状态必须推行大语文观。但笔者认为,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当前在过于功力化的教学状态下谈“大”不一定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走偏走空。最近几年的教改事实也证明,该观念虽在语文的教材、教法、课堂模式上掀起了革命,效果是课堂花样被不断翻新,但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却顽固地存在。所以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不宜提倡大,而应立足小,从细微之处实实在在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这也许能改变语文教学面临的尴尬处境。
首先,我们来分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症结在哪里。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一方面从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宏观制定上反映出,当前的语文教学目标缺乏现实操作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内容多、杂,但课时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第一册为例,第一单元共4篇记叙文,一则基础知识,一个以作文为核心的单元练习,还有10篇课外阅读指导,教参建议用8课时完成。大致分配如下:基础知识不集中讲授,也不占课时,可把几项内容分配到各课,配合相关内容处理;课文共用6课时;单元练习和课外阅读指导共用2课时;作文及作文讲评不在计划内。其中第一篇课文《山地回忆》3692字,就是让学生读课文至少都要花掉20分钟,当然理想状态的学生可能几分钟就能读完,但教师们是在给真实的学生上课。所以教材宏观的教学设置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尴尬。而从具体的课文教学看:语文呈现在学生眼中的学习目标是:文学常识(作者作品)、字音、字义、句意、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作文等等;从教师的角度达成的目标有思想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语言目标等等。用魏书生老师的观点说一篇课文就如一棵枝叶繁茂的知识树。要完成整棵树的知识教学,其实是相当费时费力的。但现实教学中,教师被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消化、运用这些知识。仓促的时间内要完成繁杂的教学内容直接造成的教学后果就是:教师要么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要么填鸭式进行知识批发,否则,在既定的时间就完不成课本规定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结果自然就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囫囵吞枣,而这又会形成一种新的恶性循环,不理解导致兴趣消解,兴趣消解导致学起来更费力,教师教学更艰难,语文教学效果必然是“少慢差费”。
第二方面语文教学目标过于模糊,让人在收获感上觉得空而虚。这也是导致语文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目标的表述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这个宏观的课程目标的表述上看,语文教学的很多目标都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本来这些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语文教学留下了能动创造的空间,但在功利化的教育现实中,也正因为这些目标的模糊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法让学生找到一种具体切实的收获感,语文教学让人觉得有一种漫步在云端的感觉。曾有一位学生说学每篇课文都觉得懂了、会了,可一学期下来,脑子依然是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必须从小处做实。
小是指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少、明确,不能什么都包容杂糅,解析教材不能给学生造成一种满山是宝的感觉,这会让学生无可是从。
做实就是要将每个知识点明确地从课文中解析出来,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掌握,而后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比如教一个词,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字音、字形、领悟字义,更重要的是从课文的用法中学习怎样运用,并能够自觉运用,让这个词融进学生的生命,而不是记忆。
要从小处做实,语文教学目标首先应删繁就简。老舍先生曾说过:“宁吃仙桃一个,不要烂杏一筐。”语文课历来用一篇课文挖掘一大堆东西的习惯应彻底抛弃,应该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出对学生最有价值的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每次面对一篇课文备课时,不断地问自己,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和不学这篇课文的区别是什么?一旦答案找到,教学的目标则清晰可见。这样,教师教得心中有数,学生学得踏实有效。
其次,语文教学的课堂节奏必须慢下来。
传统的课堂因为知识点的繁复,课堂的节奏是非常快速的,常常是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知识环节中,教师已奔赴新的知识目标了。而应试教学下的课堂甚至要求用两年的时间将三年的内容学完,表面上提高了效率,实则是华而不实、浮光掠影,看似满地撒种,结果处处不生根。所以语文课堂的节奏应该围绕某一知识点通过认识——理解——运用——领悟——实践这样一个过程扎扎实实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是由课时决定教学节奏,而是由教学内容被学生掌握的程度决定教学节奏。事实上,语文本身是一门需静下心、慢慢由词到境品味的慢节奏的学科。惟有慢,语文的生机与灵性才可能在课堂上焕发;惟有慢,语文的灵气才能一点一点渗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种子才会在这样的课堂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所以,语文教学需要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慢不是费,少不是薄,而是培育语文之心的必然方式。惟有语文之心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学生阅读与写作思维的独立,才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原则。
(作者单位:孝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