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误读了“语文”

2011-01-01明兴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期

  面对高一新生,笔者在第一堂语文课上抛出了一个话题:何为语文?
  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里,我分明感觉到,博大精深的语文被严重地误读了,一些学生不是将语文等同于为语文教材,就是将语文等同于为语文老师,更有甚者将语文等同于语文考试。
  不可否认,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考试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当前很多中学生来说,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考试却构成了他们单调而完整的“语文世界”,学生在“三点一线”的“语文世界”里耳濡目染十余年,对语文进行“盲人摸象”式的误读,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那么,到底是谁误读了原本丰富的语文呢?
  1.学生
  我们知道,心智水平、认识能力及人生阅历等制约着学生的价值观,当然也影响着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就中学生而言,他们所认识的事物往往是浅层的、表面的、感性的,从很大程度上讲,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情绪化。于是,当教师和蔼可亲时,语文就是可爱的;当教师僵化呆板时,语文就是可憎的。可以说,学生情感的好恶深深制约着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就这个意义说,学生对语文进行以偏概全式的误读,是可以理解的,是情有可原的。
  2.教师
  一直以来,语文教育界对语文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一现象,说文雅一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说粗俗一点,是各自为阵、杂乱无章。
  在语文教学目标模糊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对语文的解读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了,有的语文教师难免误读甚至曲解了语文。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语文教学的外延严重“缩水”。
  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具有很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每位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展开教学本无可非议,但一些教师囿于自身喜好和认识的偏执,在教学时“挑肥拣瘦”,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严重“偏食”,从而使原本丰富的语文变得单一。
  不仅如此,一些教师急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在教学时往往以考试为中心,“净化”教学内容(排斥与考试无关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讲授教材内容时,也不过是落实一个个的考点,而不是将其视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在他们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语文能力纯属无稽之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缓慢。于是,教师们将语文教学的内容简单化,把语文原本丰富的外延缩小成字音字形、背诵默写、诗歌鉴赏,缩小成一道道的选择题与简答题。
  其二,语文教学的形式僵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受教学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们在课堂上往往“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回味”,他们急于求成、“杀鸡取卵”,教学被严重地单一化、模式化。一些教师无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一个模式用到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觉得语文索然无味了。
  3.环境
  一方面,在应试的压力和残酷的升学竞争面前,语文由于耗时多、见效慢等原因被一些教师和学生轻视。有的学生利用自习课阅读文学书籍也被其他学科的教师指责为“不务正业”,一些学校甚至让语文为数、理、化等学科“让路”。在此情况下,一些语文教师从学校发展“大局”出发,不得不在教学中淡化语文的“诗意”,追求语文的“功利”了。
  另一方面,由于外部语言(欧美词汇、网络语言等)的冲击,学生追赶时髦,使原本朴实、高雅的“语文”,变成了华丽、低俗的“时尚”。学生过于追求语言的时尚性、通俗性,势必导致汉语言学习的苍白与肤浅。
  应该说,语文被误读有着很多难言的尴尬,其问题的核心不是学生和教师,而是语文教育的“大语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广大语文教师试图以传统的方式修复当今的语文教育,走出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困境,实乃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生有怎样的生活世界往往就有怎样的语文世界。当前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呢?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目共睹的:学生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坐井观天”,在单调的生活方式里浮躁不堪。
  面对这一事实,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而是应该给学生打开一扇生活的窗户,让鲜活的“空气”进来。或者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生活,才可能感受到语文的博大与精彩。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两点尝试,即开设“新闻课”和“读书课”。
  1.新闻课
  所谓“新闻课”,就是教师每周利用一节课,选取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图片作为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对新闻的人或事件进行评说。从奥巴马访华到农民工的种种遭遇,从杨元元之死到玉树大地震等都成了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做法有利于改变学生因“忙”于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读书课
  所谓“读书课”,即教师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读书(说来真是贻笑大方,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读书,实有误人子弟之嫌。但为改变学生“先天素质不足,后天生活不够”的状况,此举纯属无奈)。所读的内容或是课文的拓展延伸,或是社会的“冰点”、“热点”;或是只言片语的摘录,或是长篇大论的著作。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语文热情。
  诚然,生活与语文都有着无比广阔的天空,开设这两种课旨在为学生打开两扇生活的窗口,使他们看到生活的真实和语文的真实,从而减少对语文的误读罢了。
  (作者单位:永川萱花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