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体论与新课标

2011-01-01黄建恒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期

  自从语文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学习它思考它研究它实践它。在学习、思考、研究、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语文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理念追求,体现了古代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整体转型和质的突破,勾画出了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整体面貌和前进方向。笔者特别发现,作为当代重要的、颇具生命力的语文教学流派——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洪镇涛先生的语文教学本体论,其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与语文新课标是多么的契合;其操作系统,无不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理念追求和时代精神。
  首先,语文教学本体论第一次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体。
  语文教学的本体是什么?洪镇涛先生在15年之前就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语文教学的本体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论所谓的“语言”是指广义的语言,它包括狭义的语言和言语)。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陷入少慢差费的境况,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对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而始终没有找到其症结所在。洪镇涛先生在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可以说我们还陷在这个误区中没有跳出来,这误区,简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这个判断和估计准确地说明了语文学科教学偏离本体——学习语言的历史和现状、语文学科教学偏离本体——学习语言的流弊和时弊。
  基于这一深刻认识,洪镇涛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所谓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所谓学习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感受来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以提高语文能力。所谓‘研究’语言,则是针对语言材料或者现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揭示其规律”。他强调:“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在目的、途径、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性的区别。“学习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语言”的目的是寻找语言规律。“学习语言”要求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尽量化为己有;“研究语言”只要求从语言材料中抽取或印证系统的语言知识。“学习语言”重感受、领悟和积累;“研究语言”重分析、比较和归纳。“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语感培养,强调直觉思维;“研究语言”的主要方法是理性分析,强调分析思维。在这个基础上洪镇涛先生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学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至于人文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等则是派生的任务,是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任务。”“‘根本任务’与‘派生任务’不是平列的‘姊妹’关系,而是包孕的‘母女’关系。”这是洪镇涛先生由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推出的必然结论。
  对语文教学本体的揭示,表明了洪镇涛先生对语文教育历史和现实的最先觉悟。他倡导中小学生要学习语言,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这一根本理念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十分契合。新课标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学生应该获得哪些语文素养?新课标作了具体阐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强调把“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与语文教学本体论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语文教学本体论第一次揭示了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语文教学本体论认为,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其本质与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精神完全吻合。洪镇涛先生的本体论使得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第一次异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如果仅仅只有这些,语文教学仍不免要陷入空想,语文教师仍不免要“分析教材”,引导学生“研究语言”,“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教师们仍不免要将语文教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境况仍然不可能改变。现在,通向目的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正确途径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