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侠读出诗意来

2011-01-01沈奇

诗歌月刊 2011年3期

  我虽是个诗人,读书却很杂。细想起来,平生所读之书,反而是诗之外的书远远超过诗歌方面的书,并深感这样的读书方式实在获益更多。杂粮养人,杂学养文,无论是与同道交流,还是给学生授业中,我都一再谈到这个体会。包括后来兼及诗歌研究,更是深得杂学的好处。2005年8月有幸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三卷本的《沈奇诗学论集》,不到三年首印2000套告罄,遂于2008年1月再出修订版,连出版社都感到意外,特别付了我一大笔版税。我暗自窃喜中仔细想来,大概和我的诗论诗评在不乏问题意识并能自圆其说之外,好赖还有点文章的味道有很大关系。很多来信求购或要书的朋友,大都是诗歌界以外的读书人,让我确信他们是奔你的“文章”而来的。而这文章意识和能力的获得,即源自杂学所养。
  如此乱读书不求甚解中,单有一个所好从未减热情——好读武侠,痴迷金庸!作为一个大学文学教授,我从来不隐瞒这一“低级”爱好,且坦言我的文学生涯的“初稿”,来自古典诗词和武侠小说的影响。小学三年级便读《西游记》,不等上初中,已将什么《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鹰爪王》以及《封神榜》《水浒》等读了个来回(我一直是把神魔小说、公案小说和武侠小说当一路书来读的)。当然,这时读武侠,只是读热闹,给年少荒寒的生命旅程燃起几堆篝火,在现实生活的艰难困苦中,获得一点精神上的暖意,交换并扩展想象的方向。及至1985年暑假,已是大学老师家中老公老爸的我,随陕西省高校“改革先行者”旅游团到承德旅游途中,在书报亭见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开本上下两册的金庸《射雕英雄传》,当即买下,因此前已在电视上断续看过香港1983年版由翁美玲和黄日华主演的《射雕英雄传》,喜欢得不得了,一直想看原著的。待到手细细读下来,方如“睹”天人,悉心领略,滋滋润润了一路。此后便着了魔似的随时随地打听借来金庸的书读,尽管那时读到的金庸的书大多是盗版,错误百出,也读得如痴如迷。实在没得金庸读时,便暂时找来梁羽生、古龙或柳残阳的书聊补饥渴。
  1994年4月,北京三联书店获得金庸的独家授权,开始在中国内地出版《金庸作品集》,共12种36册,平装本全套一箱装定价688元。我在当时常去买书的西安东六路一家书店见到这套书的预告,当即订了两套。老板与我是熟人,知道我写诗并在大学工作,却也不解何以如此破费一下子要买两套金庸的书,遂破例给我打了75折。不久书到,我让老板给远在深圳工作的大学同学诗友丁当寄了一套,叫了个三轮车将另外一箱拉回家。这下可好了,有如金屋藏娇一般,整个春天,沉迷在金庸的世界里,一本本一部部细细读来:忽而傻笑,忽而泪下,倾心痴迷如二度初恋般忘乎所以,说起来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那情景现在想来真是又好笑又可爱。这年秋天,有幸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访问学者,正赶上国内一批名教授、文学理论家重排百年新文学大师榜,拿金庸顶下茅盾,引起热议,我则打心里叫好!随后北大严家炎教授在国内首开金庸作品欣赏课,我还跑去严先生的课堂听了好一阵,算是那个年头的铁杆金庸“粉丝”了。
  我读武侠,从读热闹到读门道,进而得滋养加功力,其转折点在读金庸。初读金庸,也难免先图了热闹,那真是由不得你。有如初“睹”天人,必是先迷其仪容情态之外在美,而后才慢慢赏得解得其内在之气质与思想。其实读书不在于你读的是啥书,关键在于怎样读。我读金庸的小说,读到最后,真是读出了哲学,读出了文化,读出了生命底蕴和历史沧桑,更读出了汉语的文章之妙与诗意之美。写诗的人,多对语言有特别的敏感,再要是个艺术的完美主义者,那就对语言形式的要求更加挑剔。仅就这一点而言,金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大师——百年新文学历程中,能经由文学写作和文学翻译,将现代汉语打造到如此精美独到的地步者,除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几位外,就得数金庸了!还有就是翻译家傅雷。语言是存在的家,在这些大师级作家、翻译家的语言世界里,我们才真正感到我们有一个多么美好的家,可以安妥我们新生而动荡不宁的灵魂。再说了,新文学打发轫之时,就应被“借道而行”所生,之后一直由“启蒙”而“宣传”而近世之“时尚”,总离不开“载道”之重负,或做了“工具”之它用。偏就出了个金庸,在“成人童话”里独辟一个汉语世界,曲意洗心,洗出现代中国人被种种的促迫所压抑了的童心、爱心、诗心和侠义之心,于坚硬的现实中稍稍找回一点柔软的情性,哪怕是虚拟的“剑胆琴心”或“侠骨柔肠”之梦想,确也如沐如浴而功德无量啊!
  多年后,2008年的春天,我在景德镇一位礼佛做居士的陶艺家朋友那喝茶中,忽来灵感,草就一首题为《茶渡》的小诗,后改定示于诗友们看,大家都惊异我这几十年随当代大陆先锋诗歌摸爬滚打过来的“准先锋”诗人、诗评家,何以写出这样一点也不先锋且还有些古意、禅意乃至武侠意味的诗来?却又不得不认同此诗独在的妙处。得意中回味起来,方解得其中的一脉气息,原本来自读金庸所得呢……
  原诗抄录如下,或可为此文添点余兴:
  
  野渡
  无人
  舟 自横
  
  ……那人兀自涉水而去
  
  身后的长亭
  尚留一缕茶烟
  微温
  
  2011-1-22 于西安印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