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教学因创新而更具活力
2011-01-01何炫傧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音乐教学中的歌唱、器乐、欣赏、创作等无不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创造行为,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学必须创新,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音乐的快乐和美好。
一、创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传统的音乐教育把学生学会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学生发音的位置和气息等看得很重,恰恰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要求,使学生无法跨越技能技巧的障碍,而产生对音乐的冷漠和厌倦。其实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好,才是音乐教育者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因此,降低知识难度要求,提升审美活动的质量,是音乐教学观念的创新点之一。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加强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这又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创新观念,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打破了“教师系统传授”的教学格局。
二、创新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现行音乐教材中,许多内容与当前时代气息相差甚远,这些早年音乐作品的音响资料与现在的CD相比,在听觉感官上有天壤之别。学生对于某些歌曲的内容不理解,没有学习兴趣。因此,新教材选用了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主题内容作为单元主题,选取了能激发学生热情和求知欲的音乐材料。
新教材除了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实际外,还拓宽了音乐的学习领域,增加了创造性和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教师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以及感受音乐的习惯。
2.通过音乐表演,使学生得到合作的体验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进行合唱、乐器合奏、角色扮演等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获得表演的快乐和成功。这样,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创造,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中,学生的想象、创造性思维均比平时活跃。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喜爱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四、创新教学环境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创新,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为成功的教学起到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潜在的教育手段。教师不能认为普通的教室里放架钢琴和录音机就是音乐专用教室,音乐教室应宽敞、明亮,在装饰上突出艺术审美的要求,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气氛,诱发其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做游戏、表演,又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音乐课还应当为学生创设适当的艺术环境,以增加和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同时,人文环境的创设也非常值得重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音乐,其乐融融。
总之,课改教学要求教师在思想上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教学方法的创新能使音乐教学更具活力,使学生从心里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学习,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音乐教学才能更加有声有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