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文化的演进与陶瓷鱼纹艺术风格之变

2011-01-01童亚平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摘要:中国鱼文化的演变与陶瓷鱼纹风格演变相伴随。原始社会,鱼的图腾化使彩陶瓷纹艺术呈现神秘化特征;汉至唐代鱼发展为祥瑞圣物;宋至清代,鱼文化向大众化演变;民国时期至当代,鱼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使得陶瓷鱼纹艺术日益丰富化。
  关键词:鱼文化 陶瓷鱼纹 艺术风格 演变
  
  鱼是中国传统装饰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从原始社会至当代,形成了独具魅力与特色的中国鱼文化。在数千年的陶瓷鱼纹艺术发展长河中,其风格不断演变发展,各种风格汇成了多姿多彩的陶瓷鱼纹艺术。对陶瓷鱼纹艺术风格的变迁历程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准确地理解各时期中国陶瓷鱼纹的艺术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寓意。
  
  一、原始图腾与陶瓷鱼纹艺术的神秘化——原始社会彩陶鱼纹
  
  鱼在古代先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北京人及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大量的鱼骨即是证明。鱼因此而成为原始人重要图腾之一,被赋予了美好吉祥的寓意。
  原始彩陶鱼纹中以仰韶彩陶鱼纹最为著名,以人面鱼纹彩陶盆最为常见。这类人面鱼纹装饰风格庄严肃穆,线条简洁,透射出一种神秘感。仰韶彩陶鱼纹还有单体鱼纹、双体鱼纹、同体鱼纹、变体鱼纹等等。
  原始彩陶中的鱼纹不是简单意义的鱼纹饰,而是寓人于鱼,希望将鱼的特性赋予人类。因而,鱼被许多原始部落尊为图腾而加以崇拜。
  
  二、祥瑞圣物与陶瓷鱼纹艺术的神圣化——东汉至唐代
  
  东汉后期到唐朝,陶器逐步发展到南北名窑繁荣的局面,鱼纹的内涵也逐步发展为意寓祥瑞的圣物。自东汉起,鱼就成为道教最重要的圣物之一,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说:“夫得道者,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是以萧史偕翔凤以凌虚,琴高乘朱鲤于深渊,斯其验也。”唐代诗人《观放鱼歌》中则云:“老鲤变化颇神异,三十六鳞如抹朱。”诸如此类的诗赋在汉至唐时十分普遍。
  陶瓷鱼纹在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以刻划装饰形式为主,用对游的双鱼形式代表着阴阳与太极,象征着世间万物的交替轮回。至唐代时,唐代三彩器、长沙窑、越窑等均出现了一批鱼纹器皿,代表道家文化意味的双鱼纹依然最为常见。
  
  三、鱼文化的大众化与陶瓷鱼纹艺术的世俗化——宋至清代
  
  宋至清代陶瓷鱼纹的世俗化倾向首先表现在鱼纹的吉祥喜庆寓意成为主流含义。通过谐音和组合衍生出许多吉祥纹饰,鱼与“余”谐音,然后通过与莲花纹、戟纹、蝙蝠纹、钱纹等组成“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等许多吉祥纹饰;其次表现在形态的情趣化和自然化。宋至清代陶瓷鱼纹逐渐走向写实,出现大量描绘动态中真实鱼形的写生之作。特别是明清两代鱼纹造型愈益优美准确,并通过水藻等加以辅助,极力展示现实中的游鱼形态。清代时粉彩的发明以及西洋绘画技法的引入,使陶瓷游鱼形态更加逼真自然、细腻生动,明暗、立体感均十分强烈,展示出高超的绘制技巧。
  
  四、鱼文化的多元化与陶瓷鱼纹艺术的丰富化——民国时期直至当代
  
  清末以后,陶瓷鱼纹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表现。瓷画家能以西方油画技法更加细致入微地表现游鱼状态。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绘制的游鱼瓷画融中西绘画技法为一体,对其后陶瓷鱼纹的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大批追随者。
  当代陶瓷绘画中鱼纹仍是最主要的装饰题材之一,体现当代人多元的审美追求。继承传统鱼文化精神的游鱼瓷画风依然保持兴盛,表明反映民族吉祥寓意和文人品味的传统陶瓷鱼纹仍是民众所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当代陶瓷鱼纹在新形式、新工艺、新理念等影响下,不断涌现出新颖风格的陶瓷鱼纹作品,更加符合当代国人乃至国际审美潮流。
  
  五、结语
  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即成为原始人最重要的图腾形式而演变出丰富多彩的鱼文化,中国陶瓷鱼纹始终与鱼文化的演进相伴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当代,鱼纹更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异彩纷呈,名家辈出,风格多样,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宁波.鱼文化的历史演化[J].中国水产,2008,(2).
  [2]郑鑫.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鱼文化[J].南方文物,2003,(2).
  [3]王嫚.中国古代陶瓷器上鱼纹装饰的特征[J].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