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2011-01-01刘美丽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2010年10月13日上午8点左右,我在学校监考时,看到了八年级(3)班教室南墙上的班级公约。公约的内容是:“不说闲话,不干闲事,不做闲人。”公约做得比较有心,简约明了,主旨鲜明,全部采用电脑剪字。“班级公约”4个字是蓝色的,而12个字的内容排成三行,颜色是红色的。在雪白的底色上,公约非常显眼。
  我不时用眼睛照看了几次,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试想,我们初中阶段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吗?教师把他们教育成了“不说闲话,不干闲事,不做闲人”,这样对吗?什么是真正的闲话、闲事、闲人呢?毫无疑问,这是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否则容易好心办坏事,甚至误人子弟。
  根据笔者个人的理解,“闲”跟“忙”相对。“闲”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很好确定,是否可以理解为“无聊”?可又不是。“闲”应该从意义角度、价值角度来推敲,班级公约暗含着要求学生不说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话、不干无意义和价值的事、不做无意义和价值的人。从这个角度解读,照样会出现很多不同效果的判读,不过,区别有无意义和价值对成年人来说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是初中生。如果仅仅张贴公约,老师不加以指导、引导,那么学生误读的概率是很高的。如果简单地将“闲”理解为“空闲”“清闲”“休闲”等意义,那么其暗在的杀伤力太大了,虽说学生不一定都死板地执行班主任所有的约定,但是集体的求同压力,以及潜移默化的长驱力,将会是缓慢而持久、固执而坚强的。
  那么,我们就这样去培养所谓听话的“三不”乖学生吗?现今时代需要这样的人吗?非也。我不由地想起1919年时呼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现在科学似乎发展了,但民主却远远落后了,两位先生同日而出,却不同伴而行,今日看得有些感伤。
  新课程时代来了,在教学中追求民主、平等的互动,教学相长。教师制定的班级公约,是为了追求未成年人的民主互动吗?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吗?是引导他们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吗?我很怀疑其有多大的良性影响力量。看似温和而实际上太过强势的要求会严重压抑学生的精神成长,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格健全的中学生,会消解成长的调适能力,也容易产生偏狭的道德和审美标准,挫伤其今后社会交际的能力。
  我不由想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里的那几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虽然身处穷境,但性情依然旷达,追求雅兴,佳美月色,这一切都基于他有闲心。如果今天误读“闲”字,不说闲话,不干闲事,不做闲人,进而可否有“不起闲思”“不做闲梦”?
  那么,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呢?我们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传统美德和现代头脑的中学生。注重传统美德而不迂腐呆板,演绎现代而不另类变态,顺应社会要求而不漂移自我。多元时代的变革冲击着学生的头脑,面对现状困境,我们忧而不惧,寻找教会学生应对的方法,而不随其自生自灭。在学生发展的道路上班主任应保持积极而动的习惯。
  现如今,仍未分级的影视媒体充斥着暴力和色情,浊流污染、陈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影响着世界的每个角落,以前我们追求君子风度、绅士风度、淑女风范似乎已经是落伍的想法。在文学角度看来,从最早的神话传说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如今似乎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就是反传统,表现的形式就是荒诞、颠覆、恶搞,反传统,反经典,反权威,现在连狼都可以疯狂地爱上羊,还有什么不可能呢?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是相当的困惑和尴尬,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将会提出更高、更细的要求。
  墨子曰:欲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我想,我的教育要兴个体之利,去个体之害,助人而自助,育人而自育,积极挖掘个体内在的善美之质,教会学生去捍卫心中的道德法则,成就自己的意义人生。为了苗儿的成长,请大家一起呵护苗儿成长的土壤吧!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