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语文早读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2011-01-01曾贵芳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摘要:朗读是早读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之一,而早读又是朗读训练的黄金时间,是学生温习知识的宝贵时机。早读效率的高低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本文针对语文早读存在的一些无序管理现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科学安排、内容有效;形式多样、指导有效;及时检测、朗读有效”三方面浅谈语文早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早读有效性 内容有效 指导有效 朗读有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通过耳口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神经中枢,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文章的理解。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早读又是朗读训练的黄金时间,早晨时大脑的记忆力特强,是学生及时复习旧知、预先介入新课的宝贵时机。早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所以,重视早读并努力提高早读的效率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
  或许,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语文考试大大小小无数次,然而100%的学生能在“默写填空”部分拿满分的,可谓“数年恒不一现”,我常常想:出题范围不外乎课本内的几篇文言、十来首诗、散文名篇中的几个名句罢了,就算一节早读默写一首诗,那么一学期一百来节早读能背多少东西、默写多少首诗歌?我不禁疑惑:学生们早读忙什么去了?是不是教师在教学时没让学生当堂过关?是不是教师早读课不到岗?是不是到岗了却没到位?反思一番,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忽视了语文早读!通常情况下,学生不明白早读的内容、重点以及具体要达到的目标。于是信手翻开书本,东瞧瞧西看看。兴致所至,吼几声,有的像盲人唱曲,有的像和尚念经……
  语文早读存在的这一系列无序管理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使语文早读具有有效性。
  
  一、科学安排,内容有效
  
  早读课也是完整的一节课,教师在早读前应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意识。教师可在学期之初把早读课内容纳入学期的教学计划。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与达到的目的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课文不同的体裁、难易深浅的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使每天的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也可在早读前几分钟告诉学生本节早读课具体读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如课内文质兼美的散文,重点朗读精美词句和段落,要求熟读成诵;记叙文重点朗读描写、议论抒情性语句;文言文要求背诵全文,还有文下注释以及教学时补充的重点词句的解释;诗歌要求整首背诵、默写,做到准确无误、无错字、无别字。课内的消化巩固了,还得让学生主动去阅读一些课外名著、课外古诗文,识记名言名句,背诵美文佳作,博览文学巨著……总之,早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词汇、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安排的早读内容要适量,能保证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
  
  二、形式多样,指导有效
  
  30分钟的早读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去读去背,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和枯燥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早读效果。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要求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早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倡导大声读,必须读出声,变换读的形式,如齐读、赛读、分组读、轮流读、指名读……还可根据早读内容设计些趣味题、抢答题、练习题。如学生读文言文,可让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抢答,或抢答文中实词的含义,或抢答某个重点词句的意思;读古诗,可由课代表主持抢答,主持人随意说一句,让学生抢答上句或下句。总之,采用读练结合法帮助学生掌握早读内容。
  此外,还可配乐读。如读《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读《黄河颂》时,播放《保卫黄河》乐曲。
  专家指出:“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就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我们经常看见一些优秀教师,为了指导学生读准一个字音,读好一个句子,读美一篇文章,不厌其烦,反复指导,反复示范,反复领读,直到学生读得满意为止。这种指导就是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来进行朗读指导,而早读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如教学《岳阳楼记》一文之前,教师可利用一节早读课专门进行朗读训练。首先,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感受每个自然段朗读时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庄重雅正(平);第二段,激昂慷慨(扬);第三段,悲凉凄楚(降);第四段,高亢明快(升);第五段,悲凉慷慨(沉);第六段,如怨如泣(降)。接着,学生齐诵。齐诵之后,教师还得对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作重点指导,如两个“登斯楼也”的朗读处理:第一个“登斯楼也”要读得异常缓慢,读出“迁客骚人”步履的沉重和迟疑,真切地体味他们“忧馋畏饥,感极而悲”的沉痛;而第二个“登斯楼也”要读得明快欢乐,读出“迁客骚人”步履的轻盈、舒展,感受他们“宠辱皆忘”“其喜洋洋”的乐观与自得。指导完毕后教师再次范读,接着让学生反复齐诵、吟咏,强化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读出文章的意、情、境及其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读出文中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朗读水平,达到有效指导之目的。
  
  三、及时检测,朗读有效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的功能。因此,早读课也需要利用教学评价来保证效果。检测与朗读背诵完整的结合是对早读课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或分层抽查,或集体背诵,也可以组成单位开展竞赛活动。检测方式包括做些微型练习、默写、提问等。评价主体可以由老师检测全班同学,也可以同学之间互测、自测。如《黄河颂》,我要求学生用两节早读课完成背诵任务,告知检测方法:第一节早读由学生自测,第二节早读采取同桌互测抓落实。学生明确检测内容及方法后,有的放失、兴趣盎然、书声朗朗,绝大多数学生能在一节早读课内背出来。学生互测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弄虚作假、有口无心的现象。我们还可在平时阶段性的测试中适当命些有关早读诵读内容的试题,虽然分值不大,但这点“小利”往往会成为学生专注于朗读的内驱力,大大提高了早读课的诵读效果。
  总之,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早读中的有效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燃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渴望与热情,还有助于学生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