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过

2011-01-01钟荣华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数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且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转变所学知识为概念内化,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以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因素是注重过程的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有重要作用。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提出假设,然后经过计算,最后得以实际运用。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得各学科具有不同种类的情境创设。相比而言,数学教学课堂活跃程度普遍不如语文、英语学科,毕竟数学学科属于自然学科,前后知识的衔接相当紧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显得更为重要。与此同时,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必然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整个体系。例如,在进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时,设置一个这样的教学情景:有一堆苹果,5个5个的数多一个,6个6个的数也多一个,7个7个的数还是多一个,问这堆苹果至少有多少个。这里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具有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注重教学过程中例题的每一步合情推理,尤其是几何证明题。书本的每一个例题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它是典型的代表,也是公理、定义的外延,所以步步都是有理有据,就好比做一件事情一样,首先——然后——再次——最后,层次分明。
  控制作业的难度同样不可忽视。教师面对的是存在差别的学生个体,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快,有的学生接受能力稍慢。怎么去辨别学生是否掌握一个数学知识点呢?关键在于作业的检测。作业难度不能过大,也不能一点难度都没有,难度过大,学生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点难度都没有会使学生产生傲慢心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调节,譬如作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题目、提高型题目、开放型题目,这种三位一体的作业模式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能力的提高。
  合理配置资源。刚进入学校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需要在上面添加各种涂料,才能描绘出一副五彩缤纷的画卷。农村中小学生逃学、厌学甚至辍学的有不少,原因在于农村的师资缺乏,难以保证不同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当然,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想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学差距,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加强实践。作为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数学课程,我们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在过程中强化数学意识,不断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翻译和推理,这才是数学课程的最终定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并非空着头脑进入课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及身边的人就已经是他们的老师了,或多或少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但是对书本中有些问题就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实践环节,对知识重新组块。
  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以最佳方法得到答案,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出示例题“45÷3”后,先让学生猜猜“45÷3”的结果,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证明“45÷3=15”。可利用小棒等教具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如下:①因为3×15=45,所以45÷3=15;②把45分成30和15,30÷3=10,15÷3=5,10+5=15;③把45分成39和6,39÷3=13,6÷3=2,13+2=15。接着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做以后,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参与能力也增强了。
   概括来说,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应该不断强化他们的数学意识,注重过程的教学,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其思维的逻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真正理解数学、形成数学的思维方法、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必经过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