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2011-01-01胡辉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与生活。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面对这些学生时,应该怎样教授高中物理知识,让他们从容面对新的挑战呢?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初中物理练习题大多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但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的方法。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的物理学习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首先,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做好衔接准备。初中到高中,物理教材有三个过渡:第一,从标量到矢量:如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初中阶段只有速度(速率)、路程等,而高中物理就增加了位移、加速度等知识点,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第二,从简单到复杂:如二力平衡到力的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三,从直观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阐述也从通俗易懂到科学严谨。高中物理其内容虽然也是力、热、光、电等部分,但对知识的要求比初中物理教材更高。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多,数学工具的应用也明显增多。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教师要了解初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知识架构、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帮助学生以旧知同化新知,使知识顺利迁移。
   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选教法,铺好衔接台阶。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心理特性、思维能力,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知已知彼,才能事半功倍。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课堂密度小,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进度慢,教学内容要求偏低。但是高中物理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和对知识的要求都大大提高,这需要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思考、练习,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才能真正掌握。所以我们教师要精选教法,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铺好衔接台阶。例如在讲“加速度”概念时,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追求概念的完善性,这样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认识,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等到学习“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这样逐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分散难点,学生也易于接受。
   另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