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课程实施科学探究的策略

2011-01-01潘永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摘要: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方法是我们教学的中心工作。
   关键词:科学探究 诱发动机 营造氛围 强化实验 养成习惯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方法呢?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探究热情,诱发探究动机
  
  课堂教学问题的引入,都要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兴趣,吸引学生的精力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问题上来。所以每个教学内容的出现,尽量体现以下特点:①新颖奇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如做一些新奇有趣的小实验,激发他们探求科学的激情;②因物理与工农业和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可多结合现实情况提出问题。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室内有哪些用电器,再提出问题:上节我们学习的电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若把多个用电器连入同一个电路中,有哪些连法?③问题要有挑战性,太平淡肤浅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电压”一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复习“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提出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④问题的时效性。可结合新闻热点、生活时尚提出课题,尽量避免使用老生常谈的话题,如通过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核泄露等引入对“声现象、能量转化”等问题的探究。
  
  二、适时鼓励猜想,营造探究氛围
  
  猜想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但猜想不是主观臆断,它是据据一定的科学事实经过一系列思维推理得出的。初中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常熟视无睹,很少认真观察和思考,因此在猜想时缺乏必要的感性经验。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关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钢笔、墨水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比较像到平面镜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然后再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的猜想就有根据了,且这些猜想都是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作出的,既合理,又具有科学探究的味道。
  
  三、强化实验操作,增强探究体验
  
  实验不仅是物理学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还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探究性实验,其思维方式有较高要求,先要对所探究的物理知识提出假设,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一边实验一边探究,再从中发现规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讲解轻实验的现象。即使进行实验,也是做验证实验,或把实验操作转化为试题让学生去考,致使流失了实验的探究性、创造性,也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严重不足。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物理学中的实验成份,力求让实验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
  
  四、不失时机总结,形成探究习惯
  
  为加强学习的效果,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要要求学生在探究后写出总结报告,简要记录每次活动的过程、收集的信息、分析与总结及探究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课后反馈给教师批阅。总结形式灵活、简洁务实,提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通过总结报告的完成,促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得以落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教会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