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员活动形
2011-01-01郑燕许明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个组织体系的基础,是执政党在社会各个基层单位的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直接关系到党能否对高等学校实行有效的领导。本文将以党员的活动形式为出发点,分析前期党员活动形式及特点,再从创新党员的活动形式入手,分析在当前新形势下党员活动形式的创新工作以及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 活动形式 高校基层党组织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努力开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创新,对于拓展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样式与空间,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和机制,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期党员活动形式
1.“三会一课”制度
即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按时上党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可以使党员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提高觉悟,增强组织观念,可以增进党内同志之间互相了解,消除隔阂,加强团结,可以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显示功能的会议多,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少;会议形式过于单调、没有新意;会风不端正,只是单纯地走过场、搞形式。
2.组织党员开展社会活动
如开展三下乡、文化、教育、科技服务活动。党员参与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增强党员的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形成自觉服务社会的态度,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错综复杂,党基层组织对活动的态度不够认真、不够端正,对活动的方式不够创新、千篇一律,使人产生视觉疲劳。
3.参加上级党组织安排的具体活动
各种讲座和培训班,召开报告会、研讨会,重温入党誓言,学习英模事迹,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光荣传统教育等。参加形式多样的讲座与培训班可以让广大党员始终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党员,努力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但不足之处在于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问题,大家只是从理论上了解,而没有深入探索活动开展的目的及意义。
4.组织党员参观、学习,进行电化教育
利用党员电化教育活动室、计算机网络和视频系统开展党的理论学习活动。党员电化教育是党组织运用录音、录像、广播、电视和电影等现代化传播手段,有组织地对党员进行教育活动。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但电化教育不足之处在于基层党委对电化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且基层党员工作头绪多、压力大,电化教育设备落后,片源不足,内容单调,基层党委的管理也较松散。
二、前期党员活动存在不足的原因
1.基层党员创新活动意识的问题
有的党员思想观念陈旧,工作缺乏创新意识,习惯等上级党委安排部署工作;有的党员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建设,对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视不够。
2.基层党员工作水平及理论功底问题
部分党员素质难以跟上形势,接受和参与培训机会少,工作视野不宽,思路不够清晰,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不高,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的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思想;有的开展党组织生活形式缺乏创新,部分基层支部在如何过好组织生活上不愿意动脑筋,往往以读报纸、学文件为主,让人感觉枯燥、空洞,因而很难开展“好”的党组织生活。
3.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与运行机制问题
有些党组织不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放松了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内生活制度流于形式;个别党组织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工作方式滞后,活动场所缺乏,工作经费匮乏,党组织生活不能够与时俱进,执政能力不强,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创新党员活动形式,促进高校基础党组织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在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指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全面协调、持续地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有利于高校党组织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高校是知识分子汇集之地,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地,在这个领域开展党建工作,尤其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高校党组织就无法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难以充分发挥高校改革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
3.有利于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
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教学、科研、管理的第一线,直接面向教师和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本单位的各项工作成效。在当前推动高校深化改革和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广大党员和教职工敬业爱岗、教书育人、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自觉抵御不正之风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4.有利于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教学和科研中起到了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极少部分党组织仍然软弱涣散,部分党员干部素质还不够高,少数党员甚至腐化变质,严重损坏党的形象等。必须建立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强化,不断巩固。
四、创新党员活动形式,促进高校基础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1.高校党建信息化的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是一项形势紧迫而任重道远的任务,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有效地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运行和管理机制,并且建立一支精干的有战斗力的网络党建工作队伍。在思想建设方面能实现通过党建网络递交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在组织建设方面能实现培养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办理预备党员转正手续;在制度建设方面能实现思想汇报检查与统计、发展对象公示、党员教育与管理等。
2.高校党建工作内容的创新
要结合高校党员队伍的新特点,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各种生动丰富、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专业优势,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中得到锻炼。按照强化创新性、发挥示范性、突出实效性等原则,建立党组织活动项目化管理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方案立项活动。
3.高校党员教育方式的创新
既坚持运用讲座、党课、报告会等行之有效的集中教育方式,又注意从党员实际出发,经常通过交流讨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教育,还积极探索构建“红色网站”、推进党建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社区”等新的途径。鼓励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富有实效的组织活动,构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新体系。
4.高校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广泛开展师生支部共建活动,指导学生党支部制定工作计划,联系入党积极分子,与“三困”(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学生结对子。号召全校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思想帮扶”“业务帮扶”“经济帮扶”,开展“党员责任田”“党员一帮一”等活动。
参考文献:
[1]李俊.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2).
[2]朱家梅.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四要”[J].党建研究,2009,(07).
[3]周济.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土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