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现人性教

2011-01-01沈刘丽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摘要: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外,人文素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专业知识教育 人文教育 培养策略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一种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它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道德精神价值,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它所强调的是专业知识以外的一种体验、感悟﹑信仰与涵养,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科学家薛定谔就科学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谈到:“所有的自然科学都与人类文化紧密相连,科学发明,哪怕目前看来是最尖端的,一旦脱离了人文内涵,也是毫无意义的。”学校教育只有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介入,学生的精神力量和潜在的特质才会被激发出来。
  
  二、加强人文教育,提升思想道德
  
  1.转变观念,提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的受教育群体是7~13岁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对知识的汲取大部分处于被动状态,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因此,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未来的主人翁,学生们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那些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会把探求新知、学习新技术当成一种自然的生存状态,懂得积极进取才会让自己永不落伍,而那些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却源自于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创造力。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想的教育教学现实之间的桥梁。人文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教师能够经常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人文教育;25%的教师反映在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诚信、责任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把“提升教师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纳入教师培训的体系,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讲解与交流相结合的原则,多途径、多形式地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实现人文教育,需要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也融入人文精神,把教师的人格修养、精神世界、教育内容等文化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人品、学问、气质等个人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
  3.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情境模拟教学、课题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把专业理论同社会发展理论、人生价值理论等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真理,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其创造良好精神的品质。
  这些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其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加强道德教育。
  4.加强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
  课外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锻炼做人做事的能力。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活动、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自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
  (2)举行各类人文科学讲座和学术报告活动。同时增加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及其他人文科学的了解。
  (3)组织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从中受到熏陶和锻炼。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
  5.构建循环规律活动系统
  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动态生产性、潜移默化性等特征。学生由于年龄、专业学习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更愿意参与有规律的活动,接受训导,强化自己的人文意识,让自己在动态中主动生成人文素质。
  教育的本意是育人,除了专业教育之外还应该有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保证了人才综合素养的质量,它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