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反映的主\\客观条件及其统一

2011-01-01甘劲松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现实?人们如何才能获得对于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的认识?这本来是不难理解的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但如果从另一角度提出问题: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为什么不少饱读马列经典和饱经革命风雨的人还会犯错误?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本文拟从正确反映的主客观条件及其统一性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关于正确反映的条件,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明确指出了认识必须依赖实践,社会实践是人们的思维正确反映现实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并非任何实践活动都会导致正确反映。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只凭感觉和经验盲目地实践,要取得预期的成功是不可能的,至少要走很多弯路。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凭教条和主观臆断去办事,也是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我们知道,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因此,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及二者的统一性去观察问题。那么,实践本身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否具备和如何统一的。一定的客观条件是正确反映的物质前提,一定的主观条件是正确反映的精神动力。
  人们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实在通过感官进入大脑,再经过思维加工才获得的。这里的“客观实在”就是正确反映的物质基础,“思维加工”就是正确反映的精神动力。首先,让我们就“客观实在”展开来说。诚然,整个不依人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都是人们正确反映的可能对象,但这决不是说,整个物质世界会全部无遗地、自然而然地和一次成功地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实际情况是,只有被纳入人们具体认识的即为人们所具体考察的客观存在,才是人们认识真理性的物质前提;只有这些考察对象被吸引到人们头脑里来,才能产生“映象”。由此可知,人们正确反映的客观条件应该是指某一具体考察对象的存在及其产生的历史和自然条件及它本身的发展和内在诸矛盾的显露程度。此外,他人在认识这一特定对象方面的实践体验(这对于自我来说也属客观的)也可资借鉴。
  首先,必须了解某一认识对象的历史背景。人们如果不把事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是根本不可能对它有正确认识的。因为历史背景不同,事物表现的状态、性质和特征都不相同;不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事物甚至不会产生。譬如对某一理论观点的正确理解,必须考虑到它被提出的历史背景,它所回答的历史课题和它所揭示的历史规律。对某一人物的正确评价,必须考虑到他出现的历史背景,他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他所完成的历史任务。对某一事件的正确评判,必须考虑到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它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它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考察一定的自然环境,也是人们正确认识某一事物的重要条件。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对于某一事件的发生和演变,对于某一人物的活动和才能的施展,对于某一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对于某种观念、意识、习俗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求了解国情、省情、乡情和民情,其中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如果我们看不到沿海地区的优势及其与内地发展的内在联系,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党的对外开放方针和建设沿海经济特区的政策。如果我们不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生态特征(包括人口生产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国家关于经济规划、生产布局、国土整治和计划生育等等方针政策。
  一定的考察对象本身的矛盾表现和暴露程度,也是人们的正确认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客观条件。当某一矛盾尚未发生时,人们只能通过现存矛盾运动的规律去猜测和推断它!然而,即使这个猜测和推断属科学预见,也不可能完全精确。当矛盾开始萌芽和生长时,人们只能对它有初步的了解。只有当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人们才可能对它有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常常受着许多条件的限制,或在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往往会产生偏颇和反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既无万灵的经书可照抄,也无绝对的模式可沿袭。我们只能手执望远镜,背负旧行装,摸着石头过河。马列主义望远镜使我们看到大方向,但我们却跋涉在急流险滩和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而前面的景物又在变幻更迁着。因而只能在不断观察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前进,而只有在矛盾的逐渐生长和显露中才能去发现它、了解它和解决它。总之,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时代的主题,它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但是,我们不能说已经完全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更不能说今后可以完全避免犯错误。我们仍然需要在不断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前进。
  他人的实践体验也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个客观条件。人们认识世界从根本上说当然是靠自己的实践,但这与他人实践不但不互相排斥,相反是彼此相通、互相依赖的。所谓自己的实践不等于纯粹个人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可能事必躬亲。其实,人们获得的知识大部分还是间接经验。他人的实践体验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消化、吸收,并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借他人之力奔跑、踏前人之肩攀登。错误和挫折教训我们,闭关自守、闭目塞听,会使自己耳不聪、目不明、信息不灵,结果就重走他人老路,重蹈覆辙。因此,我们除了重视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之外,还要重视向他人学习,向古人学习,向书本学习。
  上述种种都是人们正确反映的客观前提,但它并非正确反映本身;人们只有从这些客观前提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努力实践和思维加工,才能实现正确反映,达到对客观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关于正确反映的主观条件,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善于调查研究,敢于深入“虎穴”。整个客观世界都是人们的认识对象,但它广阔无垠,是人类认识能力所不可穷尽的。人们要认识具体事物,必须选择特定的对象,对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事物的本质又往往深藏于形形色色的表面现象之中,事物的规律性又总是牵织于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之间。因此,为了获得真知,还需有一种不畏艰险、不惜牺牲的精神,敢于深入“虎穴”。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具体的感性的东西,为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提供丰富的素材。
  其二,善于吸取箴言,敢于力排非议。当某一事件真相大白、真理昭然之前往往有不少议论,其中有褒有贬,有诚有诈。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如何才能作出正确判断?能动反映论要求我们从中吸取箴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偏颇者戒之,对于奸讹者警之。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捍卫真理而敢于力排非议。多数人的意见是要重视的,但在充分调查、充分讨论之前,不能唯表面多数是从,不能慑于权势随波逐流。有时真理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权势大不一定就是真理在握。因此,当我们辨明真伪、分清良莠之后,就要全力坚持真理,耐心说服错误的多数。我们有的同志或不听忠言,固执己见;或慑于势众,畏惧奸恶;或出于偏心,怀抱私利,不敢坚持真理维护正义,结果只能陷入谬误。
  其三,善于总结经验,敢于自我批评。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终极的真理,任何天才和圣贤都不可能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从认识运动总体上说是无限的,从每一具体认识上说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它的发展性和绝对性,认识的有限性是指它的不至上性和相对性。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二者是在统一的思维天地里对立,又在对立的思维要素中统一的。因此,人们要使自己的认识正确或接近正确,并使之不断发展、完善,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其四,善于把握典型,敢于开拓进取。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总是从考察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开始,然后从中引出抽象的、一致的、普遍的东西来。毛泽东对这一认识规律作了概括:“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去做具体工作,切实抓好试点,精心组织实验,努力从点上的工作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从而收到以点带面、推动全盘的效果。典型的可贵在于它具有代表性、集中性,好的典型会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
  其五,善于学习理论,敢于面对现实。“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但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和实践一样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实践的独特优势在于它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而理论的独特优势则在于它还具有经验概括性的品格。归根结底,理论依赖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科学的理论指导则大大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和增加其有效性。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问题,在于指导我们探究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在于提高我们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我们有的同志不重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凭经验,凭感觉、凭猜想办事,做错了不明其究竟,做对了不会作总结,遇到干扰和破坏不会抵制和批判,遇到阴谋和诡计不能识破和揭露。有的同志虽然也在学习马列主义书籍,但只会抄书、背书,唯书是从,事事死扣教条,处处生搬硬套,不善于或不敢于面对现实,不善于或不敢于对照自己,对人满口马列,对己彻底自由。这些就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典型。
  上述种种正确反映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的,客观条件是我们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必须十分尊重它而不要忽略它。主观条件是我们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武器,必须牢牢掌握它而不要弃置它。二者在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统一起来了。人们为什么会犯错误?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为什么往往出现一个倾向又掩盖另一个倾向?就是因为离开了这些现实条件及其统一。人们当然不能绝对避免犯错误,但也并非注定要犯严重的倾向性错误。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与思考,坚持客观的、具体的被反映者同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者的统一,经常保持科学的、清醒的头脑,就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