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写作方
2011-01-01钟冬英
知识窗·教师版 2011年5期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篇作文可以考查出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最能折射学生语文能力光辉的,非写作这滴晶莹璀璨的水滴莫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在中考中将近占了半壁江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表现得却不尽如人意。正如某教授认为:“当前教育的‘有用性’‘功利性’对语文教育肤体的侵蚀,对学生灵魂的残害是致命的。”“在喧嚣的应试教育下,作为考试机器的学生,成日在追逐分数和考试名次的名利场中摸爬滚打。”这些话,是对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否定,虽然有过偏过激之嫌,但对于一个在教育领域耕耘的语文教师来说,不亚于一颗重型炮弹。如何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已经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一大瓶颈,努力提高写作水平成为学生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为此,笔者提几个小小的呼吁:
一、追求理性且道德的写作观
在对考试过度的功利追求下,催生了现时种种应试作文训练的不断进化,最终让原本有趣的写作课堂变成了纯粹的技巧训练场。甚至为了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不惜训练学生演练作文套作技巧,语文教师集体有意或无意地抛弃了真正的写作教学,对这一行为是见怪不怪,麻木不仁,甚至奉为成功的秘籍了。
这种疯狂的追逐已经彻底扭曲了我们最基本的教学观和道德观,所以说,语文教师要“铁肩担道义”,回归朴实、追求理性且道德的写作观。以教师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以职业者该有的专业行为唤醒学生写作表达的兴趣,让学生的写作真正成为心灵的歌唱,才能让扭曲、混乱的写作教学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二、引入写作的源头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让孩子们在快乐感受生活的氛围中成为生活的富有者。写作教学上也更应有此理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做的便是尽一切可能打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引入作文的源头活水。为此,笔者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梳理社会热点时事,组织学生写报评。时事不仅是“热点”,还要能反映社会某一方面的本质或发展趋势,能引起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就是一个很好的时事,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笔者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尽量让他们“在自由的状态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方法之二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写随笔。随笔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有生活、有想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样写作既有源头活水,又有真情实感,作文撒谎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三、规模写作,以读促写
“源头活水”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是“怎么写”问题。鲁迅曾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一篇文章应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大有讲究。这就是“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思维。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大知识面,不断增强其对文字的感觉。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文章“应该怎样写”,写作才可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效果。
回归朴实的写作教学立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强调学生阅读的积累,使写作成为学生“生命中最本真、最活跃的动机”。让“写作”成为一种正常的、惬意的生活方式,这必将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中英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