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01-01曹媛
新课程·上旬 2011年4期
摘 要: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笔者通过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就如何在新时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音乐;创新;兴趣;想象
教育是治国之本,有了教育,人类才能得到净化,人的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已成为被进一步研究、探索、改进的话题。有的人认为传统的教育轻车熟路,这是缺乏现代教育意识的反映。如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的提出才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升华,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21世纪是竞争、发展的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满足时代对教育的期望。
何为创新意识?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创新意识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谈到在音乐方面的创新意识时,人们往往会将其与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音乐创新意识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是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新意识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要成功地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实现从传统式教学向创新式教学的转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或者是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背一些音乐知识,会唱一些歌曲。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做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音乐教师为了确保“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不厌其烦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一味强求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使教师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权威,忽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就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能力创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往往在内容上以教材为本。传统的音乐教材知识性强、审美性差,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师上课时又基本上按照音乐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只爱音乐,不爱上音乐课。教师过于依赖课本,把学生束缚在有限的知识界限内,使他们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
另外,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借助声音通过旋律和节奏创造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是这种抽象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教师在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如果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理解统一学生对某音乐形象的认识,这无疑是给学生的思维罩上了一个大铁笼,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言行作不适当的评价,更摧毁了学生的自信心。
我认为,应该实行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应在课堂中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语言、动作、眼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学生的想法或表现明显不正确或不完善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激发创新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和谐的双向交流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另一方面,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创新”。要使学生会创新,就必须帮助他们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那么要培养音乐方面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