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2011-01-01张文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4期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七八个年头,自走出校门参加工作至今,我的教学活动都在围绕新课程改革来开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能引导学生们开展适合自身学情的有效学习活动?我们就得合理创设数学问情情境,为学生广开数学学习的活力源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发现自主探索的目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进而更为扎实有效地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指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有刺激性的背景材料。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呈现刺激性的数学信息,并努力使其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和猜想,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开放和利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了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它改变以往的重视结果为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结果的过程,我们的课堂要努力做到: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明确,实际操作要让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要让学生讲解,要探讨出的结论由学生来归纳,要总结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来概括。这样我们就不能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的教学素材,并不是它的内容都适合每位学生。所以我们要能灵活运用教材,能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开发。①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虚拟现实。如: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分类”,我在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的同时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等物品,以评选“最佳超市销售经理”作为奖励机制,使学生对眼前零乱物品产生整理、收拾的愿望,从而引出本课实际操作的目的,渗透分类的思想。②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在学生已认识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每人画一条长1 cm的线段,再请每个学生取下一根自己的眼睫毛与它比较,看看谁的睫毛最长最漂亮,爱美的孩子们利用厘米做单位似乎都说不清自己的睫毛到底有多长,从而引入了这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这个过程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美,也认识了毫米这个新朋友,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数学问题情境要有导向作用,使之能引领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知识背景,诱导学生用数学的大脑来思考,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扩展”的教学活动过程。
  例如,我在教初中课程《有理数的乘方》(北师大版)一节内容时,请学生们准备一张纸片,大家一起做如下动作:将这张纸片对折一次撕开,再将所得的纸片叠合、再对折后撕开,再叠合,再撕开,提问:重复这个动作,第10次撕开纸片时,请问你将有多少张纸片?学生继续这一重复动作,直到折不动,撕不开才恍然发现可以利用n个2相乘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入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学习,由于有这样的经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这样获得的知识远比学生简单模仿而获取知识要牢固得多。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教材为我们呈现的问题情境是专家们编写的,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因此把教材看作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认为课本是课堂的根本,尤其在大谈素质教育而应试味依旧浓郁的今天,担心教材中的素材、背景会作为考点,由于我们的删改使学生见到它们会手足无措,而完全依赖于教材情境。
  误区二:新课程强调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知识的数学化,很多老师就认为只有提供丰富的生活背景,改变或调换教材中的问题情境、例题或习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样数学教学就只是一味追求“花哨”材料,使学生沉浸在丰富的生活问题中,忘记用数学的大脑来思考,在数学学习的探究路上走弯路,这会使老师们无法把握住课堂,而无法实现教材要求的重点、难点,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取得的实效不大。
  误区三:很多老师认为不重新创造问题情境就不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有时我们会为变而变,一味追求动教材,以至于舍本逐末,把一节很好的内容处理的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曾看过一位老师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为了增强趣味性,将研究摸出某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改成研究摸出某种水果的可能性,由于水果的外形特征各异,造成实验结果的不真实,这样做忽略了概率的基本条件,背离了教学内容的初衷。
  我们还在一如既往地探讨、摸索,如何才能更合理地创设教学问题情境,使我们的课堂即充满活力,又不失实效,引导孩子们进行真实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为学生们广开数学学习的活力源泉,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其应有的发展。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