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法

2011-01-01丁桂菊

新课程·上旬 2011年4期

  好戏在开台之前,总少不了激越的锣鼓,以壮声势,吸引观众。教师上一堂课,就如演一出戏剧,也需要有个精彩的开头,去拨动学生心弦。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轻松愉悦、主动地参与学习。那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一、提示引入法
  有些课文取材广泛,因为受到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限制,给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不了解文章的背景,就难以理解文中的人物和情节。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采用“提示引入法”——即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简介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为学生突破疑难问题助一臂之力,把学生引上自学之路。
  例如,我在教学海伦的《我的老师》一文时这样开头的:该文的作者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也就是说,他集聋哑盲于一身,但在莎利文老师的精心教育和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下,最终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他以惊人的毅力学完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五种语言,出版了《乐观》《走向光明》等十四部著作。1965年85岁高龄时还被选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在这我先给大家念一篇他写的演讲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这时,我发现教室里异常安静,有含着热泪听我诵读的,有怀着钦佩盯着我的,有疑惑的眼神……这时,我紧追不舍,问道:“那么大家想知道莎利文老师是如何教海伦学习的吗?”请看课文——《我的老师》,同学们的目光刷一下落到课本上,竖着两耳,聚精会神,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了。
  二、设疑引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不断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思维,为学生学习知识埋下伏笔。
  例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之前,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个带春字的词语?”这一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迅速抢答:“写春风的:‘春风化雨’‘春光满面’‘春寒料峭’;写春雨的:‘春雨如油’;写春光的:‘春光明媚’‘春色满园’……”一谈到春字,就使人联想到春天的美好: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下面让我们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相信大家学后会更喜欢春天。”通过这样的巧妙过渡,学生的思维悬起来了,情绪激昂,兴趣倍增。
  总之,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并非仅指以上两种,要随文随时而定。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走进课堂的第一句话,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做出的第一个动作,都能先声引人、先身服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琴师那样,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云南省宣威市务德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