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课本编写之我见
2011-01-01陈俊杰
新课程·上旬 2011年4期
众所周知,中小学的教育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儿童的心里就像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既要让其成为一方沃土,又要能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即是说要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用我小时候的话来说就是培养面向四化的“四有新人”。
今日看了关于中小学语文课改的一些新闻,并且谈到让中小学教育远离政治中心漩涡,还给孩子一片清澈的天空。我就个人观点来说,觉得这个想法是好的,让孩子过早地将自己的思想渗进政治的沙子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但是,政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国家决策的制定颁布,小至科教文卫诸多领域,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单纯地让孩子远离政治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操作起来确实离国情有些距离的。
如果要让孩子在语文课本上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还原生活本来面目,除了在语文上要改革,恐怕配套的改革都势在必行。例如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培养,对于我国历史文明的传承,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的培养,都应该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把语文看做是一个孤立的部分,而是要放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来培养。
前几日看了一篇介绍国外对于孩子成长教育的文章,里面谈到了孩子智力的开发,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认识,不是采用灌输式来实现的,而我们这次语文改革就带着这方面的意思,但是我们忽略了身边的实际,现实生活需要的是文化快餐,漫长的计划恐怕到后来还没有实施就会搁浅,倒不如将视线放短一些,走出一条实效和利益相结合的中庸路线。
这条中庸路线是不好进行的,当然也不便在全国一下子推广,但是可以从试点做起,从小就将教育按照兴趣来编排,并且打破学区限制,允许教育可以跨地区和跨越单一兴趣,孩子在童年或者是在成年以前都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来不断地尝试着实践自己的理想,不至于因为地域或者兴趣的原因而丧失了对于学习的追求。
同时,改变的原有观念,既然是义务教育,而不是功利教育,那么升学就要效仿欧美大学的入学方式,采取报名和考核多角度、多标准的方式,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潜力和未来,况且国家的未来不是单单用几个框架来概括的,就像古希腊的成功一样,辉煌的文明就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放和鸣都应该从孩子那块处女地开始。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中小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但是不要搞“大跃进”,而应该依据各地情况,把地方教育、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开放教育结合起来,这是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但是希望从这一代人开始。
(作者单位 四川省仪陇县义路镇小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