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突破思维定
2011-01-01宋立英
新课程·上旬 2011年4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力资源创造能力的开发在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利用这些意识获得新知;能克服自身的局限等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就无法参与竞争,更无法去赢得竞争。因此,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课程之一,且有着缜密的学问系统的历史学科应该确立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显得十分必要了。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表现为打破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得出有价值的、非结论性的新思维。其前提是用必要的眼光审视自己一向未曾怀疑过的观点,然后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同样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美国保留了民主体制,暂时度过了危机,而德、日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战争的策源地。那么,美国的民主制度能否在德、日推广,德、日的法西斯制度又能否在美国盛行呢?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如西晋灭吴、隋灭陈、元灭南宋都有以下一些共性: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南方统治者大都荒淫残暴。那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南方能否统一北方呢?如果南方换一个统治者能否摆脱被吞并的命运呢?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过程、结论、传统观点进行双向思维,实际上是对多年思维死角的客观、辩证的重新理解,而这种理解恰恰有助于加深对结论和观点的再认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将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进而又发展出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感知积累→设置情境→启发诱导→迁移运用。创新思维的前提是要让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获得内隐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如历史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从课本中提炼出来的历史理论等,然后运用已知信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灵活变通地运用知识,让学生分析判断历史事件的合理性,预测其发展前景,并能提出较为客观、公正、科学的建议和措施。这一学生参与研讨、判断、预测、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具备制度、原料、市场、劳动力、科技、资金六大前提条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出现较早,但在封建落后的制度下,这个萌芽的过程肯定是十分艰难的。那么,封建专制统治又是如何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呢?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封建自然经济日渐受到冲击的中国能否自己走上资本主义之路呢?东方国家(如中、日)的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会不如英、法等西方国家顺畅呢?假设中国的戊戌变法能够成功,中国是否也会像日本一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呢?这一系列问题涉及上述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对培养创新能力是有益的。当然,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凭空想象,诸如为秦侩翻案等事例已经混淆了是非界限,过分夸大了人的客观作用,是不值得提倡的。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把历史教学看作是一种社会体验、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真正认识到能力培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把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