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

2011-01-01董旺

新课程·上旬 2011年4期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提高自身心理素养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些都给学生以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融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现状,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对其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是身材矮小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地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差造成的,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还要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失衡心理。
  四、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先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一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中的学生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任性、骄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还可利用不同时间、各种比赛形式,如拔河比赛、长跑比赛、球类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学生的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其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五、积极参与,锻炼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体育课的几大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以此来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轮流带领做准备活动和结束时的放松活动,使其体验当教师的感受,促使他们更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培养其良好的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尝试,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基本部分里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出来做示范,或者教师做示范后让学生讲解分析。这些教法都能消除学生的自闭心理和紧张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六、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生第一突增期,学生正处在这一美好而富于骚动性的特殊敏感期,要经历生理的巨变,也要承受心理的种种困惑与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性生理迅速发育而性心理承受力滞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组织好生理、心理和伦理知识的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正视性生理,解除其神秘感,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韵律操、健美操与舞蹈类项目。根据异性相吸这一心理现象让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群体活动中更好地表现出性别魅力,在异性中充分展示出青春健美体形及活力,提高其审美情趣,让已萌动的性意识,在群体活动中迁移,让异性间的自然情感在群体活动中得以升华,顺利度过性危险期。
  (作者单位 河北省香河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