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绽开在大别山的教育小花

2011-01-01薛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2期

  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随着鄂豫皖边区黄麻、商南、六霍三大起义的相继举行和工农红军的创建,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0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被党中央列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是当时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农村革命根据地,首府设在河南省新集(今新县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鄂豫皖边区人民在大别山这块血染的土地上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豫南地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光山、商城、罗山、固始、潢川、信阳等6个县(巩固区)和息县、确山、桐柏、唐河、泌阳等5个县(游击区),都先后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部分(简称豫南苏区)。随着鄂豫皖边区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豫南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毁了反动政权,建立了村、乡、区、县、特区5级苏维埃政权,拥有7座县城,26个县,土地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人口360万,红军发展到近3万人。豫南苏区同全国其他农村一样,因为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统治,文化教育十分落后,文盲约占总人口的90%,适龄儿童很少有上学的。因此,苏区政府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广泛进行,为豫南苏区教育事业的开创和蓬勃兴起提供了基础条件,推动了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豫南苏区教育由红军教育、党政干部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普通教育5种类型构成。普通教育是苏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对象是苏区的广大少年儿童。党和苏维埃政府对儿童教育十分重视,将其作为根据地教育的基础。为使根据地的劳苦工农和红军的子弟有读书的机会,早在鄂豫皖苏区创建阶段,鄂豫皖苏区政府就在制定的《临时政纲》中明确提出了“普及农村小学教育”的任务,并积极创办农村小学,通称列宁小学。1931年7月,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文化教育政策》中进一步要求,苏维埃政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对于工农子女实行免费的教育。1932年5月,苏区所颁布的《鄂豫皖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决议案》(草案)又一次明确规定:“普遍地发展乡学,使我们苏区里每一个工农劳苦儿童、红军子弟有读书的机会。”为保障和促进苏区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苏维埃政府还在苏区的教育行政机构——文化委员会中,专门设立学校教育科,明确其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创办列宁小学,并规定了列宁小学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即提高苏区儿童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认识,培养、造就党和苏维埃政府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豫南苏区儿童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到1930年冬,列宁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苏维埃区域的广大农村普遍设立。苏区列宁小学因学制和管辖的行政区划的不同,分为列宁初级小学、列宁模范小学、列宁高级小学和列宁模范学校。据统计,当时,豫南苏区的光山县有列宁学校315所,其中,列宁模范学校1所,列宁高级小学14所,列宁模范小学51所,列宁初级小学249所,共有在校学生13 580人。商城县有列宁小学703所,其中,列宁模范学校2所,列宁高级小学14所,列宁模范小学60所,列宁初级小学627所,共有在校学生19 070人。潢川县有列宁小学127所,其中列宁模范学校1所,列宁高级小学3所,列宁模范小学9所,列宁初级小学114所,共有在校学生4600余人。罗山、固始、信阳的列宁小学均超过了100所,息县、确山、桐柏也先后创办过列宁小学。列宁初级小学是苏区最普遍设立的一种小学。苏维埃政府规定:年满6~12周岁的工农子弟必须入学上列宁初级小学,接受教育。让孩子免费读书识字是千百年来广大穷苦大众不敢奢望的事情,苏区列宁小学的普遍设立,使这一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现实。孩子们纷纷背上书包,进入学校读书,一时间各校的学生均济济一堂。到1932年春,苏区学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0%以上,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普及小学教育。
  列宁小学的学制为5年,初小3年,高小2年。初级小学课程为国语、算术(包括珠算)、音乐、图画和体操;高级小学课程为国语、数学、自然常识、社会常识、唱歌和军事。教学时数,初小每周上课18小时,课外教学(包括社会活动和劳作)每周12小时;高小每周上课24小时,课外教学(包括社会活动和劳作)每周10小时。课程设置按照苏区斗争实际,体现了文化知识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和军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说,苏区的儿童教育,熔文化知识教育与政治、形势教育于一炉,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根据地教育的一大特色。
  豫南苏区儿童教育的教材摒弃了《四书》《五经》及国民党编印的反动教材,采用鄂豫皖省文化委员会统一编印的《列宁初级小学国语》《列宁高级小学国语》《政治课本》《社会常识》《自然常识》和《算术》等。这些教材内容丰富、思想健康,既反映了苏区革命战争的实际和革命人民的崇高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又结合了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掌握和训练,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诗歌、游戏、童话和寓言故事等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富有教益的教学内容,编排上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浅程度适宜、循序渐进。教材多采用韵文等形式,语言生动、文字流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如鄂豫皖省文化委员会编写的《列宁初级学校国语》第4册第4课讲地主:
  地主占有许多土地,他自己决不耕种,把田地租给贫苦的农民耕种,他收地租,在屋内坐着享福,吃现成的,过寄生虫生活,最反对土地革命。
  第18课讲反对迷信,课文写道:
  封建头脑人,多半迷信深。分明是染病,却说是掉魂。请道士做解,叫端公降神。吃斋和拜佛,求和尚念经。叫瞎子算命,接阴阳过门。这许多迷信,实无益于人。把金钱浪费,碍革命进行。做卫生运动,自然病不生。纵有点小病,服医药就行。
  除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列宁小学也很注重讲授政治常识、军事常识及革命斗争形势,启发学生们的阶级觉悟。学校还经常邀请红军、赤卫队等负责人到校讲授红军的战略战术,开展军事训练、野外演习。开设了符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唱歌、图画等课程,丰富学校生活,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唱歌教材多采用《红军颂》《穷人调》《红了大别山》等歌曲,如当时在鄂豫皖苏区广为流传的一首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中这样写道: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学校教育的性质、方针、目的和任务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豫南苏区儿童教育废除了封建式的打骂惩罚、死记硬背、刻板注入式的方式方法,采取启发式、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创造了课堂教育、自学钻研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校还切合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大力倡导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在按规定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站岗放哨、维护治安、开展宣传、慰问红军、帮助群众识字扫盲等社会活动,每周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帮助军烈属挑水砍柴、收割庄稼、耕种红军公田等。通过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际和革命斗争的锻炼中逐渐成长。
  为解决苏区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教员、经费等困难和问题,苏维埃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较好地克服了困难,使苏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鉴于根据地师资奇缺的状况,为建立一支有阶级觉悟、吃苦耐劳、能通语体文、略知儿童心理、明白教学管理的教师队伍,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多种办法,包括留用表现较好的旧学校的教师和私塾先生,在工作中加以改造;广泛吸收非苏区的革命文化工作人才到苏区创办学校;举办各种师资培训班,选派社会知识青年加以速成训练;由共青团各级委员会输送一批有文化的团员到列宁小学当教师;聘请党、政、军和群众团体的干部兼任教师等。同时,为鼓励教师安心教学,搞好教学工作,苏维埃政府还十分注重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在当时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苏区为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除了发给每年二百五六十串(注:每串为1000文,折20文的铜元50枚)的劳动工资(这比当时一般雇工的工资高出一倍多)外,还按照鄂豫皖苏区的规定给予教师特殊的药费照顾,教师外出学习开会膳食费也由苏维埃政府供给。此外,教师还享有分配土地的权利。缺乏劳动力的教师家庭,土地由当地苏维埃政府组织农民代耕。党和政府还特别注意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采取报告会、座谈会、评议会、编发政治知识小册子等形式,使他们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交流教学经验。1931年秋,鄂豫皖苏区政府在省、特区、县成立赤色教师联合会。通过联合会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苏维埃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紧缩开支,挤出更多经费兴办教育。1931年7月,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苏维埃政府应按照自己的财政状况作出预算,划出一定款项支持文化教育工作,各群众团体也应划分相当经费创办文化教育事业。此后,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根据当时财政收入,统一各机关开支,规定每月开支2905元,其中列宁小学为300元,占各机关总开支的10%还多。同时,苏区列宁小学的广大教职工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带领学生边学习边生产,每天拿出一两个小时开垦荒地,种瓜种菜,养猪养鸡,自创财富,弥补经费不足。
  豫南苏区儿童教育事业虽然处于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物质条件极端困难,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列宁小学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少年儿童入学率之高,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它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基本上普及了农村初级小学教育,使苏区广大工农子弟学习了文化知识,摆脱了文盲状态,而且使苏区少年儿童接受了革命思想文化,提高了政治觉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了新的一代,为党和红军培养、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如新县箭厂河列宁小学,除了向少年儿童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负有为红军和各级苏维埃政府输送干部的重要任务。党的领导同志对学校工作非常重视,吴焕先、吴先筹等同志曾多次到校授课。1930年秋,箭厂河列宁小学建立了当时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由学生徐共国任书记,团员10余人。后来,这10余名共青团员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骨干。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中,这所列宁小学学生踊跃参军参战。学生党员肖国清(女)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不幸被捕后,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被敌人活埋,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牺牲时年仅16岁。箭厂河列宁小学先后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毕业生达80人,有80余名学生参加了长征,60人担任了红军团级以上的干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列宁小学,这朵绽开在大别山革命沃土上的明艳小花,尽管还很稚嫩,但它们的茁壮成长昭示了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垄断教育局面的根本改变,开启了古老中原由工农自己办教育、自己受教育的新时代,开创了河南教育史上的崭新篇章,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