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2011-01-01杨柳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2期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已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营造出一个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多媒体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多媒体教学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生动的意境,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探究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小猴子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3个小猴子排着队等待妈妈分饼。猴妈妈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第一个猴子1块。第二个猴子看见后嚷嚷:“太少了,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8块,分给第二个猴子2块。第三个猴子也嚷嚷:“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妈妈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第三个猴子3块。这时,画面上出现一个小精灵的声音:小朋友,他们所分的饼一样多吗?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由此,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思考、讨论、操作,最后验证、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把学生带入新奇的情境之中,学生趣味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大道。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认知过程,促进知识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通过动画和声音的结合,把知识形成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这不仅迎合了学生求新、求美、求乐、求奇的心理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掌握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先在屏幕上出示几个常见的圆柱实物图,操作鼠标,将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让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圆柱。 屏幕上出示一个长方形,然后绕着这个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认识圆柱体的底和高。结合以上展示,提出问题: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接着再设问:如果沿圆柱体侧面斜着剪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个图形的边长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的形成。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探索过程,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拓学生思维,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先出示一道应用题:“某小学的操场长70米,宽55米,为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将操场的长增加50米,宽增加2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让学生独立试做。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解法:50×25=1250(平方米)。这时教师按题意在屏幕上出示一个长70米、宽55米的长方形,再要求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为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扩大部分的面积涂色。这样学生能直观地看出长50米、宽25米的长方形的面积不是操场所增加的面积。再让学生看图思考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整个教学中,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开阔了视野,激发了灵感,在观察、思考与讨论中培养了创新思维。
  总之,恰当地选择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既可以使学生在和谐、自主、趣味盎然的氛围中掌握新知,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