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意外”也成为课程
2011-01-01杨万军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2期
一次,实习老师许月在校内上了一节常规课,教学内容是《经济生活》第五课的《就业与劳动者》。在课堂上,许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是辩论:你认为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主要靠谁,是企业、国家还是个人?为什么?同学们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许老师进行了点评,并特别告诫大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解决就业问题还要靠关系。”教室里短暂地安静了一会儿,然后有的学生“会意”地点起头来,甚至还有人鼓掌附和。许老师感到很突然、很意外。这个学生接着说:“现在找工作很难,可有的人只凭关系就可以轻易地找到一个好工作,所以我认为就业要靠关系。”说完他就坐下了。
我们的课堂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意外。意外归意外,仔细一想,今天这“意外”也在情理之中。这节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职业选择,在进行模拟职业选择时,全班仅有一个人选择做清洁工。当有同学为选择什么工作而犹豫时,还有人调侃、嘲讽般嬉笑着建议他们选清洁工。虽然,这是我在设计课程时就意料到的,可课堂上真正出现这样的状况,还是让人有些“意外”——想不到同学们那么真实、直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在授课之前总是会设定一些目标,然后希望课堂上的一切都顺着我们的设计去发展。然而,我们往往只专注于教材指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很少考虑到课堂的其他内容和要素。而课堂是活的,必然会生成很多“意外”。当这些“意外” 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就会觉得唐突、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
这其实就涉及我们对课程的理解。
到底什么是课程?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的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唯一主题。然而,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掌握学科知识当成课程目标的核心,讲求严密知识体系的学科教材几乎成了课程的代名词。新课程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把教师和学生从过去那种“教材统治人”的反常模式中解放出来,明确提出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学”。这样,师生摆脱了教材的束缚,以完整的自我融入彼此互动的心灵交流中,教学空间空前广阔,师生双方的知识经验、潜在智能得以激活,新的体验、新的价值观不断生成。
因而,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课改前讲求目标之预定性、内容之确定性、答案之唯一性、体系之封闭性的“文本课程”模式,改变了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师和学生各自疏离、相互隔膜的状态,开创了多元创新的课程新局面。一方面,从新的管理体制看,既有体现共同要求的“国家课程”,也有适应地区差异的“地方课程”,还有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从课程的展开状态看,不论哪级哪类课程的实施,都不是由僵死的文本来统治教学过程,相反,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互动对给定的教学内容产生自我理解和独特体验。这样,教师摆脱了课程计划执行人的角色,创造性地引发学生的潜智潜能多向发散,学生以生命体验的融入激活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并对知识进行有价值的再次建构,使课程实施的过程变成因师生深度参与而逐步展开的意义生成与创造过程。
就业靠不靠关系?这是社会现实生活给我们提出的问题。虽然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些内容,可学生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它跟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它是有讨论和研究价值的,应该是课堂上生成的新课程内容。这新生成的课程内容不仅对于充实教材内容大有好处,而且对于完成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有积极作用。我们不要轻易放过这个教育契机。同理,第一个教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选择清洁工职业的态度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它不仅有利于完成知识目标——树立正确的平等就业观,而且也有利于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有了这样的经验和认识,许月老师在另外一个班的课堂上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意外”。首先,她承认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但存在不一定合理。接着,她告诉学生:靠关系就业如果合规合法,又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其中有违背道德和法规的行为,一定会遭到人们的谴责,违法者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终,许老师用雄辩的事实澄清了学生的种种疑问,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个人就业问题,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练好内功,学到必备的本领。
这个“意外”解决了,但又出现了新的“意外”。讲到要树立平等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清洁工这个工作时,有学生大胆地反问老师:“你愿意当清洁工吗?”这回许老师就很从容:“如果需要,我会的,因为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能有所作为。”然后她讲了一个故事:翰皇擦鞋连锁公司的老总到浙江大学招聘员工,在招聘会之前亲自为50名学生擦鞋。当那些由他擦过鞋的学生到他的公司应聘时,一个个都不敢相信刚才的擦鞋匠就是这个公司的老总。可见,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一样可以创造辉煌,一样可以赢得尊重!这给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很大的震动,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上完,重新研讨许月老师这节课时,我们认识到:如果能够处理好这类的“意外”,让“意外”也成为课程,我们的课堂一定更有深度、更有高度。
(责 编 辛 欣)